踏实、敬业、勤奋……许多见过马智勇的人用这样的词汇评价他。就职于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的马智勇,扎根基层22年,从一张“白纸”到“百事通”,累计为公司节约近270万成本。他创新工作方法,获得多项荣誉。“把每个难题当做挑战,能体现自己价值的时候最快乐,要做就做到最好。”提到自己的工作,马智勇一脸自豪地说道。
马智勇只有高中文凭,但他在工作的同时努力学习,通过3个月的钻研,他就全面掌握了接头自动生产线技术。
工作的同时,马智勇还注重总结实践经验,他加强对现场工艺纪律、首件检验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使得加工后关键件、重要件的一次性提交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
从2010年开始,马智勇提出了“变废为宝”的措施,直到去年年底,他带领同事已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近270万元。他说:“要做就做到最好,要活到老、学到老,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
车间骨干 从“零”到“百事通”
昨日上午10点,记者来到了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头戴黄色安全帽,在车间忙碌的马智勇。挺直的鼻梁,专注的眼神……记者眼前的马智勇工作起来,显得游刃有余。一上午时间,他连水都顾不得喝上一口。在临近午饭时间,他才抽空和记者交流起来。“我喜欢我的工作,在工作中能体现人生价值。”马智勇告诉记者。
他只有高中文凭,在工作的同时必须努力学习,才能赶得上技术的发展。
“2004年,公司引进了一套自动接头生产线,原来的普通车床被数控车床代替。”据马智勇回忆,当时公司没有能够胜任数控车床的技术人员,而他从未接触过数控车床,一切都是从零开始。“那段时间,一有空我就搜集有关数控编程、电气控制、机械控制的资料。”马智勇很快便掌握了自动线数控机床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当时哪管那么多,我就一门心思想要把这个弄懂。”通过近3个月的钻研,马智勇在全面掌握了接头自动生产线技术的基础上,他发现电极加工线上的驱动器参数可以进一步优化、程序也可以适当修改一下,公司立即采纳了他的建议。从那以后,马智勇成为车间的“百事通”。
攻坚克难 产品合格率达百分之百
“爱动脑筋,是他最突出的特点。”同事李先生这样评价马智勇。在马智勇的带动下,公司的加工质量、成品率遥遥领先。他也在工作中不断挑战、不断尝试。“2014年10月,公司接到一笔国外的订单。不仅要在一个产品两端加工螺纹,还要加工1600毫米的深孔。”马智勇告诉记者,他和同事从来没有做过这个东西,却还是咬牙进行了尝试。
“说实话,当时,我的心里真的很没底。但是我觉得这是公司要打响名气的关键点。”马智勇和一名同事冥思苦想,经过连续24小时的奋战,硬着头皮如期完成了加工任务,为公司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此外,他还注重总结实践经验,加强对现场工艺纪律、首件检验制度执行情况检查,使得加工后关键件、重要件的一次性提交合格率均达到百分之百。
变废为宝 5年为公司节约近270万元
除了在工作中攻坚克难之外,最难能可贵的是,马智勇还努力为公司节约成本。“公司的事就是我们的事,为公司节约也能提升我们的福利。”马智勇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他便带领接头班员工,提出了“变废为宝”的措施。“利用废料进行刀具夹具的调整,减少正品料的浪费。”马智勇告诉记者,在2012年,他针对坯料长度余量大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改变接头生坯压制长度体系”的建议,从源头上为公司降低了物料投入和坯料损失,提高了接头成品率。直到去年年底,他带领同事已累计为公司节约成本近270万元。目前,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刷新中。
和马智勇接触过的人,都称赞他为人“踏实可靠”。“要做就做到最好。”在采访中,马智勇反复向记者强调。“从去年开始,公司产品结构调整,我们除了生产接头,还肩负中粗产品和非标加工生产任务。”马智勇说,未来公司的业务会更多,但他已经做好了准备,活到老、学到老,圆满完成任务,把自己的个人价值发挥到最大。
本报记者 安羽 摄影 刘阳
原标题:成都蓉光炭素股份有限公司马智勇:物尽其用 为公司节约成本27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