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道明竹编传承人:让竹编技艺在创新中重获生机

2015-06-15 10:04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4

自古以来,崇州市特产丰富,而崇州的竹编、藤编制品更是远近闻名,被列入成都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道明镇以自己独特的竹编文化而成为川西平原的“竹编之乡”。据记者了解,道明竹编共有15个大类、50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竹编书画更是堪称一绝。昨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崇州市道明镇重庆路上的“丁知竹”竹艺馆。在竹艺馆中,道明竹编传承人丁春梅向记者讲述了她与竹编的创业故事。

从农用产品到工艺美术品道明竹编从没落到新生

依竹而居,以竹为器。记者在崇州市道明镇上看到,这里处处呈现出“山上清泉山下流,家家户户编花篼”的景象。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竹编产业已成为当地农家增收致富的一大产业,竹编也成为道明农家的普遍选择。现在,从事竹编业的有5000多人,占道明镇总人口的25%。”

说话间,记者一行人就走进了“丁知竹”竹艺馆。一走进竹艺馆里,各种竹编艺术品琳琅满目,除了传统的箩筐、凳椅、提篮、食品包装盒外,还有竹制艺术灯具、图画工艺品等。

丁春梅的父亲就是道明镇赫赫有名的竹编大师丁志云。在父亲的影响下,“80后”丁春梅从小就喜欢竹编技艺,长大后,丁春梅在竹编工艺上敢于创新,年纪轻轻就被当地人称为最有创意的竹编传承人。丁春梅告诉记者,之前由于传统的竹编产品多是给郫县豆瓣和豆腐乳做包装盒,产品利润低又很辛苦,和她年龄相当的年轻人大都不愿意学习,同时,一些竹编户也纷纷转行和外出打工,再加上大量塑料用品取代了竹编用品,道明竹编也曾一度没落。

“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传统手工艺在现今社会站稳脚。为此,我们在传统文化和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仅是在编织技法上的创新,还有在表现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创新。”丁春梅说,“比如在编织过程中,在传统的经纬编织基础上,还穿插各种技法,如疏编、插、穿、削、锁、钉、扎、套等,使编出的图案变化多样。按照现在的审美,多做创意、旅游和艺术欣赏品竹编,提高竹编产品的附加值。”

说着,丁春梅拿出用竹子编制的“梅兰竹菊”图,“编织一幅幅精美的图画作品,普通竹子也就变成宝了。像这件工艺品装裱好后要卖1200元/套,而用同样的竹子编成食品包装盒子每个只卖得到10元—20元。”

让竹编技艺走进校园开网店拓展销售渠道

这几年,丁春梅还和西南交通大学工业设计师鲁红雷合作,将竹编与新锐家具结合,将前卫的设计理念融入传统的手工行业,制作出极具创意的不规则图形的竹编产品,赋予竹编产品时尚潮流的特点。“像这个创意竹编既可以做凳子,也可以做艺术展示品,卖价480元,这个价钱就比单纯的竹编制品高得多。今后我打算还要多和这些设计师合作,让竹编艺术的产品更加丰富多彩。”丁春梅说。

为开辟更广阔的竹编市场,丁春梅还专门开了一家竹编制品网店,生意很是红火。“竹编集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一体,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欢,做得好的一年人均挣个七八万是没问题的。”丁春梅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同龄人看好竹编市场,开始主动学习这门手艺,也让道明竹编重获生机。

下一步多方整合资源继续挖掘新的竹编传承人

据记者了解,道明竹编已带动了该镇周边公议、白头、济协等乡镇2000多户农家从事竹编产品的生产,目前,道明镇已成立了竹编合作社,从事竹编的专业户有50余户,年产值已达到3000多万元,竹编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丁春梅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准备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将采取多种措施致力于道明竹编的后续发展,培养新的竹编传承人,使道明竹编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技术得以世代相传。”

谭雨 本报记者 王嘉

原标题:道明竹编传承人:让竹编技艺在创新中重获生机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