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30年的“烟火”绽放 练就99.9%“足金”匠人

2015-06-23 07:50   来源: 成都晚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开栏语

匠人,都有同一种精神,那就是穷尽一生只为将一件事做好,近乎偏执。鲁班、墨子、马均……中国自古不缺这样的人,他们每个人都用毕生智慧和心血追求技艺的极限。中国匠人们视技术为艺术,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大胆创新。他们不急不躁,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以专业精神,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带来一次又一次业界变革。在成都,同样有这样一群用手与科技同步的匠人。从神舟八号上负责发射精准对时的原子钟,到国内多个核电站里负责给水排水的核电集箱,再到贵金属提纯……成都匠人用手与精神为成都制造传神立传。

匠人素描

以氩弧焊连续施焊上千个头,X射线检测100%无返修;

施焊无损探伤焊缝2415米,一次探伤合格率99.9%;

1991年 成都首届职工岗位技术大赛第一名;

2005年 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2009年 成都首个被国务院授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荣誉的高级技能人才。

偌大的车间,高脚圆凳上的胡明左手持面罩、右手拿焊枪,带来的是火花四溅、弧光闪烁。面罩上的防护镜颜色有些深,却依然藏不住落于工件上专注的眼神。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胡明焊枪下绽放出的烟火总是那么明亮,却又有别于其他烟火的绚丽,色彩永远单一。但这单一色彩的烟火,却在制造业中绽放出缤纷的色彩。“假如没有我们提供焊接产品,后面的工作就没法开展。”说这句话时,48岁的胡明挺了挺原本微含的胸口。这种职业骄傲让他愉悦,在焊工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0年。

匠人气质1

多10%的钻研

他有一颗爱推理的头脑

褪下面罩,是一张甚为清瘦的面容。蓝色防燃服穿在身上有些大,因为主人没有一副魁梧的身躯能将它撑起。如果不道破职业,说起话来声如蚊蚋的胡明,更像是一名性格内敛的语文教师。

外表带来的职业猜想,跟胡明当初的志愿真有些关系,他曾想当作家。18岁时,胡明虽然打败200多个同年级竞争对手,拥有了高考的资格,最终却名落孙山。恰好,当年应届毕业生首次被纳入川锅技校招生范围。能学东西又能挣工资,胡明接受了这个选择。焊接工艺、金属工艺到机械制图……入校被分配到焊接班的他,一切从零开始。

胡明有一颗愿意学习的心,但凡有机会就会向同车间的老工人或师兄们学习。“有些问题还真的把我给考到了。”多年以后,胡明曾听师兄这么跟他说。这股子“轴”劲儿,让胡明在厂里没几年就出了名。至今,同事们仍津津乐道地谈论他琢磨出的手工氩弧焊技术。上世纪80年代,这项技术在国内焊工行业可谓“高精尖”,厂里几乎没人懂。后来,让他“捡”到了一个学习的机会。

在焊工技术培训中心考试的胡明,闲逛时发现废料堆里有别人练习用过的试管。这个别人眼中的废品,对他来说却像珍宝。攥在手中来回摩挲,360°无死角观察。通过试管焊缝的形状和纹理,胡明开始倒推制作的原理,结果竟让他揣摩出了送丝和运弧的正确方式。

胡明认为,焊工每天上工的动作差不多,实际却是一个不断突破的过程。除了拥有多个国内的焊接项目合格证书,他还拥有美国、法国、德国等国认证的焊接项目资质。“都说国外的工艺好,但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技术也不差。”——省煤器、过热器、蛇形管3样产品以氩弧焊技术连续施焊上千个头,经X射线专业检测100%无返修,这至今仍是全公司的最高纪录;2000-2003年,施焊无损探伤焊缝共计2415米,一次探伤合格率达到了99.9%。除了质量上乘,胡明在速度上也从没拖过后腿。1999-2003年,他完成定额工时31656小时,以每年有效工作日251天计算,相当于5年时间干完了13年的工作量。

匠人气质2

多10%的创新

他有一双战胜机器的手

现在,胡明的工作重点是突破技术难题。伴随一个个难题的解决,胡明从焊工逐步走向高级技师。2009年,胡明成为成都市第一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技术工人。到目前为止,通过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获得这项荣誉的高技能人才仅有2人。

“不清楚为啥被选为劳模什么的,都是单位在报材料。”相较于拿奖,胡明更关注技术的改进。南京一个大型工字梁埋弧焊接的项目,至今让他记忆深刻。“长度差不多有20米,以前的产品通常就几毫米、几厘米,最多也不过几米。”因为产品过大,胡明和同事们不能像以往那样提前做好焊接点位的预判,再加上焊剂使用对视线的遮挡,更多只能凭经验来干。

“我们焊接的过程中看着它变弯,却一点办法都没有。”两天内不断地调整,却依然没解决工件变弯的问题。一手持面罩、一手拿焊枪,胡明围着工件边绕边想对策,一圈又一圈,像福尔摩斯探案般寻找着制敌的线索。数不清转了好多圈,站在工件背后的他突然有了点子——发现工件背后有着完美的焊接视觉,于是,他打破传统思维方式,提出了创新型的“焊缝背面焊点红热状况观察法”。

胡明是四川川锅锅炉有限责任公司核容分厂焊接组组长。全公司152个焊工,只有包括他在内的7个人有核电焊工项目资质。2010年公司接下的第一个核电集箱,就是由胡明牵头完成的。核电集箱焊需要将筒体和接管焊接在一起,听起来不难,但工艺要求很高,需要按照美国标准来执行。“筒体直径约1米,这么大的东西一般都是用机器来完成。”和胡明同事22年的王宇记得,当时单位的设备无法达到生产要求,唯有依靠焊工师傅手工作业,“焊条的材质是之前没接触过的,稍不留意就会让产品出现瑕疵。”没有现成的生产方法,胡明就带着王宇等人一次次调整操作手法、电流大小等,十几天反复实验后,终于摸索出一套手工焊接核电集箱的标准,填补了这种设备生产的空白。

“整个人都虚脱了。”胡明这样描述那次下工时的感觉。因为想要给核电集箱进行焊接,首先要将产品预热到150-200℃;之后,再由焊工在距离产品约20cm的距离开工,焊点的局部温度甚至高达2000-3000℃。就算是最小直径的核电集箱,胡明和同事两人合力也需要一天才能完成焊接。腊月天,内衣线衫和防燃服,全都被汗水浸透,“出来寒风一吹,像是掉进了冰窖。”

匠人气质3

多10%的坚守

他是一名带出劳模的劳模

荣耀的背后,永远都有着别人难以想象的伤与痛。常年面对电弧强光,导致胡明看书报需要眼镜辅助;日复一日的噪音环境,一米开外的交谈者说话音量稍减,他就听不清;动辄好几小时的专注操作,他的颈椎、腰椎落下了病根……妻子吴彬不止一次地提出让胡明离职,至少是换个工种。“嘴巴上答应,但我知道他心里不可能放下。”拗不过丈夫对职业的喜爱,吴彬从厂里内退后便承担起全部家务,好让丈夫在生产一线全力以赴。

当年同班毕业的40多个同学现在已全部改行,只剩下胡明还在一线。对于他的坚持,很多人都难以理解,甚至包括他的儿子。读大学的儿子选的是地质专业,从没想过子承父业,更没想到要进入“车间”成为“工人”。胡明其实想过转行,“年轻时觉得这行没前途,现在是年纪大了感觉精力跟不上了。”两年前,胡明有机会转岗到管理或技术层,不过最后还是“拖化了”。一方面因为焊工岗位缺人,另一方面是放不下几个在跟的徒弟,“不可能因为自己的选择,就把那些年轻人甩下不管!”30年来,就像手中用过的焊条一样,胡明早已记不清有多少个徒弟,唯一不变的理念就是让“离开的人从他身上带走有用的东西”。

42岁的白映玉是最早跟胡明的徒弟之一。从1991年技校毕业入厂到2008年去广州工作之前,她都一直跟着胡明。“几乎不说话,但说到技术问题就停不下来。”这是白映玉对师父最深的印象。17年时间,她跟师父学得最多的是对待工作的严谨态度,“师父的眼睛就跟X光机一样,我们还没做完他早就发现问题了。”面对徒弟产品出现的瑕疵,胡明从不发火,但一定会先指出症结或亲自示范,然后要求徒弟们立马重做。

离开师父出外闯荡,从师父身上学到的严谨精神白映玉一直记在心中,也延续在自己的工作中。因为成绩突出,白映玉继去年成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后,今年又被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到现在我遇到技术难题都还会请教师父,他从来都不会保留。”

10年前自己当选全国劳模,10年后看着徒弟获选全国劳模,胡明说,这就是他坚持的动力。

成都晚报记者 李诗敏 摄影 黄尚斐

原标题:30年的“烟火”绽放 练就99.9%“足金”匠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
关键词: 足金 匠人 烟火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