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新都打造三条工作链 构建法治新空间

2015-07-14 14:0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村(涉农社区)‘两委’干部集中学法覆盖率达100%,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全年开展集中学法2次以上”——这是一份由新都区委组织部、区民政局、各镇(街道)开出的乡村干部学法用法工作项目清单。对照清单,抽象的法治工作一下子变得有形、能干、可抓。

推进法治工作清单化,是新都区打造三条工作链构建法治新空间其中的一环。2015年是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务实创新落实年,紧扣法治领域最突出问题,抓住制约突出问题的关键节点,今年我省将扎实推进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全面推动依法治国基本方针和依法执政基本方式在四川落地生根。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打好基础,练好“内功”,是法治新都思考的首要命题。

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去年以来,新都全面加强依法治区的队伍链、制度链、项目链建设,形成以队伍为基础、以制度为规范、以项目为抓手的法治三维空间,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法治新都建设。

建立机构配强队伍打造“三多”队伍链

作为依法治理的工作机构,在成都市级层面,设立了8个专项工作组。其中的科学立法工作组,在各个区县因不存在立法工作而没有对应的“下家”。然而,新都的专项工作组仍是8个。第8个工作组从何而来?

“这次我们增设的法律监督工作组,是新都特色。”新都区依法治区办相关负责人说,尽管区县没有立法权限,但区人大仍然承担了众多的立法调研和对一府两院、法律法规的监督工作。设立这个工作组,正是要负责上级人大立法调研和区内法律法规监督,使工作体系得到完善。

打造“三多”队伍链,是三条工作链其中的一条,其核心目的正是要建立机构、配强队伍。“打造多层级、多方面、多渠道的法治工作队伍链,形成以区、镇、村三级领导小组为主导力量的队伍体系。”

8个专项工作组,就是多层级工作构架的支撑。此外,在镇级层面,分别成立了依法治理工作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职人员扎实抓。在村级层面,255个村(社区)分别成立依法治村(社区)工作组。

“在职能科室的设置上,也需要进一步理顺关系。”该负责人说,为此,区委办把一个功能相对弱化的科室变更为法治科,作为区依法治区办相关工作的承载机构;在秘书科增挂法规科牌子,作为依法执政专项工作组办公室的承载机构。

在多方面组建专业队伍上,新都也有“新招”:新成立的法治研究中心,成为法治工作的“技术支撑”。“中心主要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依法治理的重大部署开展专题研究,为依法治区工作提供工作建议和决策参考。”

同时,为调动群众充分参与,新都还多渠道充实社会力量,在全区各界群众中选拔59名人员组成“依法治理市民观察团”,全面观察13个重点领域依法治区工作推进情况。各职能部门、镇(街道)、村(社区)分别组建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进一步满足基层群众法律服务需求。

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打造“三性”制度链

“全年书记专题研究依法治区工作不少于4次;全年定期听取依法治区办和各专项工作组的工作汇报,一般不少于2次……”6月25日,一份《温馨提示》被放在了新都区委书记刘任远的办公桌上,此时,距离刘任远履新新都,不过几天时间。“我们开始有点担心书记不会认真看,毕竟刚刚到任几天,千头万绪的工作需要刘书记投入精力去抓。结果刘书记不仅看了,而且很重视,还开玩笑说,他会完成好我们给他布置的作业。”“作业”的依据,是新都区建立的《新都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组长工作职责》,同期建立的,还有《依法治区监督问责及通报约谈制度》、《法治建设成效考评制度》等7项制度。

打造“三性”制度链,就是要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一方面,中央、省市的部署,需要通过制度来具体化;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工作力度存在层层递减的问题,需要通过制度来‘倒逼’。”

从去年开始,新都区陆续建立起20余个与法治建设有关的工作制度,打造具有实用性、全面性、协同性的制度链,使依法治区的各项工作逐步进入规范化轨道。“制度一定要有实用性。”该负责人说,不仅要把实践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固化为制度,把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度来破解,同时注重制度的可操作性,尽量细化和量化有关要求。在《依法治区监督问责及通报约谈制度》中,应被问责的情形,被细化到19个小项;而对各区级部门、镇乡的考评,也充分考虑到其工作的具体性质。

而制度的系统性也是综合考量的又一重要因素。在制度建设中,新都按照“做什么?谁来做?怎么做?做的标准?做得好与不好怎么办?怎样监督问责?”等环环相扣的几个方面,体现制度的逻辑性和全面性。目前,新都已建立工作任务类制度4项、工作职责类制度4项、工作规则类制度10项、监督问责类制度2项。

做实抓手创新推进打造“三化”项目链

刚开始推进依法治区工作时,不少基层干部都有困惑:抽象的“法治”二字,如何化为有形的工作细节,让老百姓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法治建设带来的好处。

“我们把‘项目化’理念引入法治建设工作中,打造‘三化’项目链,即实体化、清单化、品牌化。”新都区依法治区办相关负责人说。

把工作任务和工作要求都转化成项目,找到“实体”,抽象的职能由此变得有形、能干、可抓。在推进法治工作实体化的过程中,新都坚持以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落脚点放在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上。

比如“学法用法”这一抽象概念,就排出了“建立‘法律七进’考核督导机制、开展会前学法活动、开展乡村干部学法用法活动”等多个项目。

确定好项目之后,各部门、各镇(街道)纷纷开出自己的项目清单:区依法治区办要建立健全“法律七进”工作评价考核机制,开展“法律七进”工作督导检查;区司法局和各镇(街道)牵头,全区村(社区)建立法律服务工作室,法律服务人员定期开展法律服务……

“年底,我们会比照清单,对这些项目进行考核验收,奖惩逗硬。”该负责人说。

除了“规定动作”,这些天,新都各个镇(街道)正在拿出自己的“自选动作”。“如何克服依法治理中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我们推进法治工作品牌化,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入手,积极开展项目策划,形成‘一镇一主题,一组一课题’。”

再过不久,大丰镇的群众不出大丰,就能享受到一切常规的法律服务,体验“一站式”法律服务的便捷。根据该镇的“自选动作”,将打造法治文化广场3个,法治文化走廊2个,并打造大丰法律服务中心。

原标题:新都打造三条工作链 构建法治新空间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