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成都:“企业孵化大市场”打造“类硅谷”

2015-07-15 07:45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活力的源泉。记者在成都高新区采访发现,这里探索建立的“企业孵化大市场”,突破了政府服务边界,强调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创业者与社会资本之间的市场化资源配置,并有望成为“类硅谷”创业生态的制度典范。

打破传统企业孵化模式

近年,企业投融资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方面,社会资本大量积累,不断寻找新的投资出路,有的甚至掉进非法投融资“陷阱”;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特别是中间环节增多,企业用款成本显著增高,“融资贵”取代“融资难”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传统的融资服务和企业孵化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环境。“尤其是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更难胜任大量种子企业出现后带来的融资需求井喷。”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刘锡良说,“传统孵化模式主要是靠行政主导,要适应新的形势,必须更加依靠市场的力量。”

记者了解到,成都高新区正着手探索建立一种突破行政力量有限服务边界,让投资者与创业者在投融资孵化平台上面对面,即专门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企业孵化大市场”。

创业融资实现“阳光普照”

最近,“企业孵化大市场”举办首场项目推介会,有4个项目参加路演,涉及光电、微电子、信息工程等高科技领域。尽管项目处于种子期,仍然吸引了数十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投资人。

触动科技公司CEO温浩带来的全息影像大数据应用平台,面向潜在投资人进行展示。

策划运营此次“企业孵化大市场”推介会的项目路演中心经理唐文波告诉记者,“砍”掉中间环节,让项目与资金“零距离”对接,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现场有数千万元资金对路演项目抛出橄榄枝。

刘锡良认为,“企业孵化大市场”在市场原则下、法治框架内、风险共担的共识上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减少中间环节,让投融资双方各自担责。“这样一种系统生态将帮助创业融资实现‘阳光普照’,创业投资活动总量上去了,成功孵化的企业就会更多。”

转变思维和运作方式

“企业孵化大市场”建设是成都市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成都高新区2014年度改革创新工作之首。在成都市深改办看来,“企业孵化大市场”实际上就是要打造“类硅谷”的金融服务和企业孵化环境。

“硅谷每天诞生超过10家企业,而每10天就有1家公司上市,这种孵化速度远超国内。”在西南财经大学董青马教授看来,硅谷最重要的不是公司本身,而是每一个创业者的新点子有资本去关注,然后孵化成企业。“从制度设计上看,‘企业孵化大市场’与硅谷最相似的地方就是重视人和市场的决定性力量。”

由于共担风险的思维方式接受起来不容易,运行也可能不如传统的政府杠杆托底那样立竿见影。专家建议,在“企业孵化大市场”热闹开局后,为了避免重走老路,运营方和监管层不仅需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推动市场运行,更要在发展中耐得住寂寞,并保持平常心。

运作方面,专家建议,采取“一个平台、多口运营”模式,即在统一的大市场框架下,同步尝试国资、民营公助、纯市场化等运作方式,并引入竞争机制,以发挥不同运营主体的优势,探索“企业孵化大市场”的最佳运营方案。

(原载《新华每日电讯》2015年7月14日2版)

原标题:成都:“企业孵化大市场”打造“类硅谷”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