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成都市电子地图跃入眼帘,地图上密布闪动着不同颜色的点位圆圈,每一种颜色代表不同的降雨雨量情况:灰色点位没有降雨,蓝色点位降雨在24mm以下,黄色点位的降雨在25—49mm范围内……
昨日,记者在市防汛办看到,相关工作人员输入账号密码后,整个成都市的降雨实时情况都能在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这张图中清楚直观地反映出来。
“如果某点位降雨较大,系统将及时发出预警信息,我们将第一时间通知相关点位的负责人,根据具体情况,做好转移群众的准备,这样可有效地临灾避险,确保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数据时代,市防汛办采用“互联网+”思维,进一步完善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
目前,成都已进入主汛期,在连日来的数次降雨中,记者每次赶到市防汛办,都能在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中清楚地看到市区内各道路、下穿隧道的实时视频,与各点位降雨雨量、江河水位等雨情、水情具体数据。
防汛工作融入“互联网+”思维
实现雨量、水位及视频等数据整合
成都是如何将“互联网+”思维在防汛工作中用好用活的呢?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融入“互联网+”思维的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已实现了资源共享、数据整合、信息互动、实用优先的功能。“气象、水文、各区(市)县及各防汛相关部门的雨量、水位及视频等数据通过相应接口程序汇聚到防汛指挥系统信息平台后,由信息平台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将同类数据以表格、FLASH 、GIS平台等不同方式集中进行展示,再次反馈给气象、水文、各区(市)县及各防汛相关部门使用,实现了信息互动。”谈及如何提高系统在防汛工作中的实用性,市防汛办相关工作负责人表示,该系统在不断地升级改造过程中,根据防汛实战去除一些不实用的模块,将实用的模块进行优化再优化,精简了系统容量同时提高了实战效率。
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成都市防汛指挥系统对防汛办日常工作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重要通知、传真电报以及各项防汛指令都通过系统直接传递给相关单位,同时集成的短信平台功能,能及时准确将任务提醒、工作安排等发送到各级防汛有关部门负责人手机上,“值得一提的是,市级系统已开通了与省防汛办视频会商系统,实现了与省防汛办及各地(市)州的防汛会商,为实时决策提供了支持。”
将危险信息传递到危险区的群众
实现“最后一公里”准确、及时预警
据了解,作为市防汛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互联网+”思维紧密契合的成都市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已投入运行。“通过近几年的建设及运行,我们认为在灾害性天气发生时,预警信息如何快速、及时传递到危险区的群众,使之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是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的关键之一。”谈及山洪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就是快速、及时将危险信息传递到危险区的群众,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准确、及时预警。
“全市山洪灾害防治基本实现多手段全覆盖监测,其中水位站点将达到154个,雨量站点将达到572个,按照成都市行政区划面积12390平方千米计算,雨量站点平均站点密度达到了每22平方千米一个站,视频站点达到15268余个。”据市防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市、县两级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监测到的预警信息也能及时到达全市各危险区,实现了预警的全覆盖。本报记者 胡清
原标题:雨量、水位、视频综合监测 实现全覆盖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