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靶向疗法”减少相对贫困人群

2015-08-14 07:44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张黎   责任编辑: 马兰

五星村新貌。

寻“痛点”、挖“病根”,成都正建立精准扶贫体系,力求一户一策——

在成都,“贫困”与“扶贫”两个词汇的定义,正不断被颠覆。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2012年人均纯收入4800元,远高于国、省贫困线标准,但在2013年,它被成都市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因为当年,成都划定贫困线:人均纯收入7000元。在此轮扶贫“收官”、明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之时,这条线还将被上调为10000元。

不过,即便是比照调整后的“高线”,五星村也将在明年把“贫困村”的帽子“丢掉”: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

从“图温饱”到“图发展”,从“消除绝对贫困”到“减少相对贫困”,当前,成都市扶贫开发进入攻城拔寨、高位求进的新阶段,呈现出一系列带有转折性、趋势性的深刻变化。站在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战略高度,相对贫困人群不应被遗忘。

新的历史使命和城市责任之下,成都扶贫开发的思路和举措,都为之一转。

精准扶贫

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一条仅两米宽的泥泞机耕道,变身为路面宽18米的高等级乡村公路——这就是五星村梦开始的地方。

尽管从直线距离上看,五星村离崇州城区并不远,但在2012年前,五星村仅有水泥路、砂石路各3条,共8.3公里。“通往白头镇的路就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机耕道。”村民伍小青说。

五星村的落后,交通不便是最重要的原因。精准扶贫,就是要找准贫困的类型和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做到贫困的“痛点”在哪里,扶贫开发的重点就跟进到哪里。

2013年6月,五星村道路建设工程正式启动,两条高等级乡村公路笔直伸向远方。

与此同时,促进产业腾飞也被提上日程。“很多村的落后,不在于资源匮乏,而在于自身没有厘清思路,没有找准方向。”成都市农委主任许兴国说。具体到五星村,过去主要以种植传统粮油作物为主,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值不高,种植模式单一,缺少有力的经济增长点。

2013年,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黄新初三次走进五星村,为这里的未来“把脉”。“要保护好良田,建设中尽量少占甚至不占良田,这才是可持续发展。”“修路时,能不能把沿途的一些田园风光保留下来?”

规划先行,仅仅两年,五星村就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同时成立了“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以优质粮油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并成功打造“五星品牌”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

“‘精准’二字,还体现在对‘人’的精准识别。”许兴国说,成都市正在建立一套“精准识别—建档—开方—捡药”的扶贫体系,把真正有需要的人找出来,并针对其具体致贫原因,做到一户一策。

蒲江县大塘镇八角井村,同为此轮扶贫开发中的贫困村。其中的26户,被列为“重点中的难点”。“他们是全村最困难、也最有望能脱贫致富的居民。”大塘镇副镇长黎万华说。八角井村村主任仲际忠为26户送去了猕猴桃种苗、将土专家带到田间地头,为大家手把手示范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去年,26户之一的宋瑞辉,人均收入突破万元。

务求治本

光除病灶,不挖病根,贫困就会“吹又生”

困境,并没有让杨文田夫妇退缩。

大邑县斜源镇江源村困难户杨文田夫妇,年过六旬且都长期患病。家中没有青壮劳动力、没有固定收入来源,夫妇俩还要照顾98岁的老母和残疾的兄弟。但他们就地进行林业种植和生猪养殖,为自己撑起一片蓝天。

今年春节期间,成都市市长唐良智,登上陡峭的土坡来到杨文田家中,听到了这个暖心的故事。出了门,“心急”的市长就站在马路边现场办公,要赶紧把村里的林业中药材产业园区搞起来,为更多的杨文田带来希望。“扶贫不扶懒”,是成都坚持的导向。光除病灶,不挖病根,贫困就会像“离离原上草”,春风吹又生。只有把贫困群众这一主体的发展能力提高了,发展意愿增强了,扶贫开发才有不竭的动力。

被誉为成都“最大民生工程”的“北改”,同样如此。变“要我改”为“我要改”,曹家巷的自主改造,为城市旧城改造提供了坚实的民意基础和可靠的力量源泉,其样本价值,也从金牛区,走到了全国媒体的聚光灯下。

而要从源头上拔掉“穷根”,不仅需要唤起扶贫对象的自身动力,也要循着问题的脉络追根溯源,往深处发力。在这一过程中,成都多年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经验积淀,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破旧的小平房到住上小别墅,五星村只用了两年时间。2013年6月,五星村启动新村建设,通过占补平衡的方式,节约出400多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了1亿多元的资金,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建房。

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村,村民们以种植玉米、茶叶等作物谋生,贫困村的帽子多年来如影随形。新村建设启动后,炉坪村共流转出土地近8500亩,规划打造茶叶基地3500亩,猕猴桃基地5000亩。

在新一轮的扶贫开发中,成都提出:“把贫困村作为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点,率先创新承包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利用机制,盘活农村土地资源”。这也意味着,将有更多的体制机制障碍被打破,脱贫致富的活力将全面涌流。

多元推进

扶贫开发,是一场需要齐心协力唱好的“大合唱”

“1+1+N”,对于锦江区的困难群众来说,这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新词汇。

今年4月,家住经华南路的5岁女孩小雨,不慎从高楼坠下,高昂的医疗费让这家人备受煎熬。“1+1+N”平台迅速汇集社会“大力量”,呵护着小女孩闯过生死关。

前一个“1”,是党员干部,后一个“1”,是贫困户,“N”,则代表着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以及更多的力量。在这一平台上,全区2700余户困难群众的信息被录入,同时参与的还有140多家企业和500多名机关干部。一条顺畅的信息通道被打通,帮扶变得细水长流。“扶贫,要注重多元参与,才能长效化、机制化、更有持续性。”锦江区区委书记周思源说。

在成都,扶贫开发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是一场需要政府、行业和社会齐心协力唱好的“大合唱”。

人民北路,成都城市百里中轴线重要路段,也是金牛区“铁半城”的中心区域。今年以来,随着金牛区棚户区改造的持续推进,这一片区已落实的项目超过2000亩,在成都市有国开行支持的旧城改造项目中,占一半以上。

“这样的力度是空前的。”金牛区区委书记刘玉泉说。几十年来挤在狭小空间里的居民,将迎来一次人生的“春天”。

从措施上来看,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将是涵盖教育、医疗、社保、低保、住房保障等兜底政策的“组合拳”。“更多的资金、更多的力量将投向基层。”刘玉泉说。

去年11月,成都市成华区,“北改第一签”安置小区青龙鹭苑安置还房正完善交房手续,开敞的绿地、时尚大气的建筑风格,足可以与商品房媲美;小区东侧新建的9所一贯制学校早已于今年9月投入使用;周边正配套建设的4条道路,在征求群众意见后完成了命名……

在农村,成都也着力让扶贫的力量“活”起来。一方面,选好配强村两委班子,另一方面,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经营主体,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张彧希 文/图

原标题:成都:“靶向疗法”减少相对贫困人群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