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用生命谱写的民族史诗

2015-08-22 14:11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小程 / 文

2013年4月的一个上午,我第一次采访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王火先生。他坦言,老伴凌起凤于2011年去世后,他独自生活,由大女儿时常看望照顾。他动情地告诉我:“老伴过世后,就不大写东西了,说实话,我不大容易从悲伤中转过来……”我看到书案上摆放着其妻子的照片,他时常擦拭,一尘不染。凌起凤又名凌庶华,国民党元老凌铁庵之女,她曾任于右任的秘书,后来辗转回到大陆,有情人终成眷属。《战争和人》的成功,不能忽略凌起凤的重要作用。王火知道我的来意,他将所有不同版本的著作清理出来,有一百多种,在地上摆开了一个阵势。他蹲下来为我逐一介绍《战争和人》的8个版本,我心头一阵感动。这远非炫耀,而是一个作家毕生心血的结晶。

新中国成立以后,王火在上海市总工会工作。那时他就构思长篇民族史诗《一去不复返的时代》(《战争和人》的前身),计划用一百多万字,且用3句古诗作为书名,即《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时间的跨度由西安事变写到抗日战争胜利和内战爆发。从1950年到1953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缓慢写作。1953年春,他由上海总工会调至北京中华全国总工会,担任《中国工人》杂志的主编助理兼编委。即使在“三年困难”时期,他常饥肠辘辘奋笔疾书,总算完成了120万字的初稿。这时他接到通知,《中国工人》停刊,他率队去山东沂蒙山区支农,出发前他将书稿交给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到了“文革”,这部书稿被人翻出来,说是“文艺黑线的产物”,手稿被拿去展览,他也被批斗了无数次。他非常绝望,把这部凝聚了自己十几年心血的书稿焚毁了。

多年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于砚章来信询问这一稿件,鼓励他重写,那一年他55岁了。王火很熟悉明清之际史学家谈迁的故事。谈迁花了二十多年完成的《国榷》被小偷窃走,在55岁时重写《国榷》。他在山东完成了第一部。1983年秋,他调往四川人民出版社任职,考虑到第二部和第三部都要写到四川,他带着完成的第一部手稿前往成都。他投入写作时,为了救一个掉在沟里的女孩,头撞到钢管上,造成脑震荡、颅内出血、左眼失明……要把过去浪费了的光阴夺回来的心愿激励着他,还是全力以赴,用一只右眼完成了第二部《山在虚无缥缈间》和第三部《枫叶荻花秋瑟瑟》。

王火说:我经历了8年抗战,穿越过敌人封锁线,经历了轰炸、炮火袭击、灾荒……生活积累太丰富了,我所写到的地方,都是我去过的,我书中写到的人物凡用真名真姓的,都必定是我见过的或认识的,我的感受不能不写。我只有一个目标:尊重历史。我在沦陷区待过,在大后方待过,从1944年就同地下党有联系,对沦陷区、正面战场和解放区战场都比较了解,书中的人物都是我接触过的。我写了一百多个人物,各有各的样子,是有生活的,不是胡编乱造。

即使现在阅读《战争和人》,仍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恰恰在于本书的独特性与真实性。关于抗日战争的作品很多;从历史角度而言,抗战是老题材;从文学角度来看,只要塑造的人物是新的,主题又是深邃而新鲜的,写的生活和故事是新的,那么没有老一套的感觉就很不容易了。不少人读了这书都说很感兴趣。事实上,王火在写作时就考虑到青年读者的接受问题。“我希望让青年了解那段中国的特殊历史。现在很多抗日题材的电视剧乱七八糟,被人戏称为‘抗日神剧’。”

1946年,王火在复旦大学读大三,作为特派记者,同时为重庆《时事新报》、上海《现实》等报刊写稿:《匮乏之城--上海近况巡礼》《我所看到的陇海线—换车误点旅客饱受辛苦,沿路碉堡使人触目惊心》等长篇通讯、特写时时见诸报端。王火还是第一批报道南京审判、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之一。他率先采访报道了因抗拒被侵犯、而被日军刺了37刀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等人。1946年2月,王火前往南京采访日本战犯谷寿夫的审判现场。那天不少南京大屠杀受害者出庭作证,一位满脸刀伤的少妇,用围巾半遮着自己的脸,在家人陪同下走进法庭,对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罪行作证,她就是李秀英。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勇气站出来。李秀英能主动出庭作证,引起了王火的注意。王火在上海的《大公报》和重庆的《时事新报》上,以笔名“王公亮”发表了长篇通讯《被污辱与被损害的……》,报道了李秀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的不幸遭遇,轰动一时。几十年后,王火听说李秀英仍健在,还托自己在南京工作的侄儿去医院探望,引起南京媒体的关注。王火把这些亲身经历写到了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中。这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三部曲,第一部《月落乌啼霜满天》里塑造的在南京大屠杀惨案中,宁死不屈的妇女“庄嫂”,其原型就是李秀英。

1992年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讨论会上,著名作家、翻译家、新闻记者,曾在复旦大学新闻系教过王火《英文新闻写作》的老师萧乾做了书面发言:“作品展示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社会的广阔图景。活跃在这幅现实主义画卷里的,既有为革命而牺牲的烈士,为国捐躯的热血青年和质朴、老实的劳动人民,也以更多的笔墨勾勒了南京、武汉、重庆以及香港各阶层把自我生存作为至上目标的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可听其声、见其貌,了解其内心活动。人物写得不夸张,不漫画化,笔墨写得恰如其分。作者紧紧抓住了历史的脉搏,生动地再现了昨天。同时,我们也可以借这面明亮的镜子,检视一下今天。因为今天毕竟是昨天的继续。”

耗时半个世纪创作的史诗《战争和人》,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以及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目前有8个版本,单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此书就换了6个封面,同时被收入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中国新文学大系、共和国作家文库等。2014年春节之前,王火收到了一封读者来信,一位读者表达了对《战争和人》的喜爱之情。这个作品现在还有人看,这让王火感到无比欣慰。为此他写了一首小诗:“一年年似水流淌,记忆中常有西窗烛光,虽不辉煌,却也明亮。静静思索,轻轻吟唱,生命化为纸上文章,日夜该有两个太阳。”

原标题:用生命谱写的民族史诗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