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农民好巴适:乡愁看得见钱包鼓起来

2015-08-25 07:11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6a1efdb1905e12e29d6e843149579797

制图/姜宣凭

崇州白头镇五星村生态湿地。

8月20日,成都市新津县永商镇宝桥村农民新居,6个林盘、30户村民的新居主体已完工。56岁的村民宋思泉领着孙儿在新房门口溜达,面带喜色。“住进新房子,生活条件肯定更好了。以前的老邻居、生活习惯都没改变,还是很安逸哈。”宋思泉对将要入住的新居很满意,原来的山水和邻里的笑颜没变,变的是越来越好的生活。

成都市统筹委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09个,已建成54个,在建的有55个。

成都创新:

城乡一体化≠一样化新农村要让农民记得住乡愁

统筹城乡,广袤农村是主战场。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首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二批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成都是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色。如何缩小城乡差距?怎样持续改变城乡的差距?成都开始了一场破解城乡二元化的探索试验。

成都的新村建设实践中,一个新模式的面目和轮廓日益清晰——“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小组微生”的建设,不仅为成都的城市人提供了一个领略田园风光的场景,也让千千万万农民享受了实惠,富裕了生活。截至目前,成都市共推进“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109个,其中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

摘下“贫困帽”村民搬进小别墅

旧貌换新颜,是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的真实写照。

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小楼,庭前花木成趣,若不是眼帘里的青山绿水,夜晚此起彼伏的蛙鸣,会让人忘记这不是别墅,只是农民的新居。这样的画面,正在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上演,“我家房子有两层,有个小花园,宽敞透亮不说,清净好看。”村民李女士笑容满面,“其他村民家也是,我们村新房子有800多套”。

放在两年前,这样的情景,只是村民们的幻想。“这样的好房子,从没想过真能住上。我们村里那条路,以前落雨时踩得满脚都是泥,现在修成了砂石路,干干净净,再不用担心了。”李女士说。

2013年,五星村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下的新村建设。“整合了六七个林盘,规划出3个新居点位,以4A级旅游村的标准设计房屋,800多套新房统一采用川西民居风格,保留村庄的自然风貌。”五星村村支部书记王纪介绍。

五星村的村民,不仅住进了小别墅,还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王纪说:“我们本来是省级贫困村,全村人均年收入仅4800元,到2014年,全村人均年收入变成了12930元。”

他说,村里通过实施全域土地整理,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进社会资金BT运作,按照“AAAA”景区标准建成2.8公里桤木河湿地公园,依托川西林盘保护开发,发展草莓采摘、农家乐旅游,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人均年收入过万元,人均增收2950元。”

旅游,是他们打出的另一张“创收牌”。去年,通过旅游合作社与联创公司合作的方式,五星村多家村民将自家余房装修成客房,使用“闲来民宿”品牌统一对外接待游客。村民高先生说:“好多游客都说巴适,我家增收了3000多元。”

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

生产+生活 10分钟“圈子”搞定

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的刘金贵,现在对自己的生活很满意。从家门口到工作地,只需不到10分钟。

绿树红花、流水潺潺,一座座具有川西风格的民居间,坐落着刘金贵的家。“我以前住瓦房,现在新家三层小楼;以前烧罐装气,现在用的是天然气。”刘金贵说,新家宽敞整洁不说,水、电、气、光纤也一应俱全,“做个饭方便得很。除掉政府补贴,我前前后后只花了6万块。”

刘金贵说,他们“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模式下的新村建设,都是自愿参与。“在村民会议表决前,报名的村民仍可以选择退出集中居住。最后共有209户参与集中居住。”

让刘金贵赞不绝口的,是10分钟生产生活圈。离他家不到500米,就是他工作的地方,以中草药种植为主的农业项目——百草园。“从家到百草园,就三四分钟,我在那里打工,种川芎。”如今,他的收入“芝麻开花节节高”。“分为3部分,我的5亩土地以1500元/年每亩的价格流转给百草园,收取7500元租金;每天100元的工资在百草园打工,一月满工的情况下,月收入3000元;家人还在外打工,总收入翻了几番。”

和刘金贵一样,其他村民收入也是不断攀升。“百草园多的时候,打工的有两三百人,大家收入都增加了。”高院村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该负责人介绍,百草园只是众多农业产业项目之一,当地还打造了400亩尚作有机蔬菜园、300亩樱桃园,并依托邻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1200亩精品蔬菜基地,搭建起“三园一社”的产业框架,发展集特色种植、加工、休闲、观赏、餐饮、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住在新村的农户大部分实现了就近就业。“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在1.6万元左右,多的有2万元。”

华西都市报记者 张路延 赖芳杰

原标题:成都农民好巴适:乡愁看得见钱包鼓起来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