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非遗国际论坛在成都开幕。作为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届论坛以“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现代化进程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挑战,以及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时俱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别代表、秘鲁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约瑟·曼纽尔·罗德里格斯·夸德罗斯表示,这已是成都举办的第五届非遗节,世界非遗保护的焦点,非成都莫属。
三大议题 共商非遗保护大计
本届非遗国际论坛围绕“现代化进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设立了三大议题:“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旨在从宏观理论层面探讨分析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关系;“文化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创造”则探讨如何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规律,在文化变迁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深化认识,以确定合理的保护目标;而“现代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养”主要探讨“以人为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时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需要,拓展传承人群的培养途径。
在“现代化与文化多样性”议题探讨中,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认为,虽然社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挑战,但非遗中的传统手工生产却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种手工生产关联着人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而人手的每个动作都透露出生命的信息,“比如在明清时期,人们就可以根据脸的大小选择脸盆的尺寸,木质和铜质脸盆随意挑选。”因此面对现代化的冲击,若要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就必须破除思想上的工业迷信,从生产性保护入手,振兴手工业等非遗的发展。南京大学教授徐艺乙认为,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通过其约定俗成的程式,营造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喜庆气氛。更为重要的是在“居家过日子”的平常生活中,人们通过积极参与和认真创造,使得各种无形的民俗文化和有形的民间艺术得以传承。
据悉,本届论坛将把与会专家在论坛上发表的论文进行收集整理,并集结成册,作为第五届非遗国际论坛的成果永久留存,为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供珍贵资料和参考。该论文集预计将在2016年整理完成并出版。
三场讲座 广泛传播非遗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大众更加了解非遗,参加第五届非遗国际论坛的部分专家,还将走进高校,面向大众,举办三场与非遗文化相关的讲座,向大众传播非遗知识。据悉,悉尼大学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系主任、澳大利亚国家研究理事会 “未来院士奖”学者卢端芳,明日将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传统建造技艺再生之道”讲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文化专家、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师拉胡尔·戈斯瓦米,明日将在四川大学开讲“文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未来”。19日,《汉声》杂志创办人之一和该杂志总策划黄永松,还将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就“民间手工艺的活化与保存”举行讲座。
据了解,拉胡尔·戈斯瓦米已是第二次来成都参加非遗节。他表示,中国搭建了一个各级政府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框架,“成都举办非遗节,是对非遗保护的最好宣传。我了解到,成都的很多年轻人都认识到非遗的价值和意义。非遗节让成都更具文化辨识度,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城市来做这样的事情。”
本报记者 卫昕 王梓均
原标题:非遗国际论坛开幕 中外专家齐聚蓉城探讨非遗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