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非遗节成都馆 本地人自豪 外地人惊艳

2015-09-18 07:32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正在成都举行的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是成都文化的一大盛事,吸引了众多市民关注。位于国际非遗博览园西城事的成都馆,展示了成都众多非遗精品项目,从蜀锦、蜀绣到银花丝制作技艺,再到棕编、皮影……在成都馆,观众可以感受到成都非遗的文化魅力。除了静态展示,还有许多非遗传承人在现场展示技艺,让人大开眼界。昨日,记者走进成都馆,为大家探访成都非遗精品项目。

成都馆

成都非遗文化一馆打尽

“成都人走进成都馆,感到自豪;外地人走进成都馆,感到惊艳……”记者还未走进成都馆,就听见市民黄玲的赞叹声。记者走进成都馆,发现这里果然别有洞天。整个成都馆分为鉴赏馆(非遗创新产品展)、体验馆(非遗创业成果展)和传习馆(非遗进校园成果展)三大部分。每个馆不仅有精美的创意非遗产品,还有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非遗技艺。

成都拥有的众多非遗资源,如银花丝、漆器、蜀绣、竹编、蜀锦等,都可以在成都馆看到。用蜀锦、蜀绣制作的精致荷包、服装等物品,让许多女性观众爱不释手。来自四川大学的大学生王峰一边拍照,一边告诉记者,没想到具有悠久历史的蜀锦能够如此时尚、好看,自己真切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技艺的强大生命力。市民林女士则有些惭愧地告诉记者:“原来成都非遗这么有文化味、时尚味,以前还不知道,以后一定会向自己的朋友推荐。”

棕编展场

手艺人现场秀绝技

一片泛黄干皱的棕叶,在棕编艺人的手中会变成什么?扇子,帽子,还是拖鞋?昨日,在新繁棕编展场,记者看到了最新开发的棕编产品,除帽、鞋、盒、篮、垫等生活用品外,还有十二生肖等装饰物件……这些物品不仅实用,而且件件精美,让人看得眼花缭乱,改变了记者对棕编产品的固有印象。现场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除了展示,这些棕编产品正在被批量订购和生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记者看到,该展场有4个大姐正在低头编棕编。只见两片浅黄色的干棕榈树叶,被大姐的手指一撕一拉,破成细丝,再顺势围着一根钢丝熟练地来回穿插、编扣、打结。大姐的两只手时挑时绕,左右环绕打结,如同织毛衣,干硬的棕榈叶在大姐的手指下变得十分柔软。不一会儿功夫,一个小小的坐垫就制作出来了。“要让眼睛‘刁钻’的客人选上棕编产品,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位姓黄的大姐,手中握着一顶棕编草帽,她向记者介绍说:“棕编艺术起源于新繁,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其特点是坚实耐磨、质地柔韧、色泽明快、制作精巧,并且原生态,无污染。棕编最初就是作为人们的生活用品出现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很多人都觉得棕编产品‘土气’。现在,我们运用现代设计使棕编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重新走进人们生活。”

记者在棕编展示厅里看到,这里传统的棕编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包括棕帽、棕篮、棕盒、棕鞋、棕垫5大类,造型巧,做工精致,吸引了不少观众前来选购。

传统非遗

在孩子们手中传承

“太不可思议了,这些作品都是孩子做的!”循着赞叹声,记者在成都馆的传习馆发现,去年我市培育的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的孩子们,正在这里展出他们制作的非遗作品。成都皮影戏、瓷胎竹编、蜀绣、剪纸等成都非遗项目,在孩子们的手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

非遗传承,孩子是希望。10所“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一校一特色,成都木偶戏、瓷胎竹编、蜀绣、青城武术、剪纸等成都非遗项目,已经分别成为这些学校教学的一大亮点。在寓教于乐中,一件一件非遗产品在孩子们的手中诞生,传统的非遗文化也在孩子们的手中得到传承。

本报记者 王嘉 摄影 于谭阳

原标题:非遗节成都馆 本地人自豪 外地人惊艳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