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张大爷患了食管癌,喉部肿块压住了气管,让他的呼吸越来越艰难,生命危在旦夕。想要呼吸顺畅,就必要手术切除肿块。可是,手术需要麻醉,麻醉会引起张大爷肺功能暂时“罢工”,不能自主呼吸。这该如何是好?
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从四川省人民医院了解到,手术中医生用上了“人工肺”技术,帮助张大爷挺过了16小时的手术和监护,挽救了病人的生命。
气管长肿块 咋做手术难住医生
昨日上午,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内。术后恢复良好的张大爷精神不错,虽然还不能说话,但医生表示,再观察一天就能转回普通病房了。然而,喉咙上包着的厚厚纱布,显示出他刚接受一次复杂的气管切开手术。
“要不是有‘人工肺’帮忙,他的病情原本是无法手术的。”据重症监护室的黎嘉嘉医生介绍,张大爷就是因为呼吸困难而急救入院的。检查显示,他气管壁上长了一个巨大的肿块,几乎堵塞了整条气管,连气管插管都无法完成。“要做手术切除的话,必须对病人施行全身麻醉,但这样一来病人就无法自主呼吸而有生命危险,成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人工肺帮忙 患者挺过了手术
在呼吸科、麻醉科与重症监护室医生会诊后,张大爷的主治医生黄江决定,采取“体外膜肺氧合”,也就是俗称“人工肺”的血液体外循环技术,帮助张大爷解决呼吸问题。黎嘉嘉介绍,“体外膜肺氧合”是一套人工心肺机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是膜肺和血泵,分别起到人工肺和人工心脏的作用。患者的血液从静脉引出,通过膜肺吸收氧、排出二氧化碳,把经过气体交换的血再输回到体内,使肺处于休息状态,为患者的康复赢得宝贵时间。
在“人工肺”的帮助下,医生在张大爷的喉咙上切开了一个小口,用纤维支气管镜扫清了气管内的肿块。尽管全程张大爷自己一口气儿都没出,但血氧饱和度一直保持正常,成功挺过了16个小时的手术和术后监护。
延伸阅读
还有这些人工“器官”
据黎嘉嘉医生介绍,“人工肺”技术是针对严重心肺功能损伤或衰竭时的核心支持手段,在近年来突发的H1N1等呼吸道传染病的救治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除了“人工肺”、“人工心”外,医学上已经实现很多其他器官功能的人工替代手段。
人工肾: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其实就是在人体内肾脏不能完成原有功能时,通过体外血液循环用仪器代替肾脏工作的方式。
人工肝:通过血液灌流、血浆置换等方式,将血液中的致病介质在体外滤除。
以上手段都是通过体外血液循环支持的方式来代替器官功能。
此外,还有人工耳蜗、人工关节、义肢等。成都商报记者 王欢
原标题:人工肺“代班” 患者一口气不出挺过16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