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雨后初晴的成都,天空万里无云,出现了“成都蓝”,而与“成都蓝”相映衬的是,成都生态建设喜人成绩——经过全市上下八年来的不懈努力,成都市国家生态市创建工作喜获“国考”佳绩,通过环保部对国家生态市验收的技术评估,这也标志着成都即将成为中西部省会城市中首个国家生态市。
昨日下午,环境保护部在蓉召开专题会议,环保部技术评估组经过为期3天的考察,认为成都生态建设达到了各项创建指标考核要求,原则同意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同时评估组对成都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还对成都提出了进一步巩固深化创建成果的明确要求。
近百个点位接受“国考”
成都生态建设赢得高度赞扬
白鹭湾湿地、新建污水处理厂、岷江大桥断面、余花龙门林盘、微牧农庄、城西固体废物处理站……据了解,从9月23日起至25日,环保部对成都展开为期3天的国家生态市建设技术评估。在为期3天的验收中,评估组兵分四路,对我市近百个生态点位进行了仔细考查。
经过3天来的资料审核、现场考察和抽样调查,评估组对成都市创建工作强有力的领导、高强度的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成规模、上档次,生态创建工作见实效、群众得实惠,以及全方位、全区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对取得的丰硕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
在昨日由环保部主持召开的“成都市国家生态市技术评估意见反馈会”上,环保部技术评估组专家认为,成都市把国家生态市创建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经过全市上下积极行动、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探索,现已具备国家生态市基本条件、达到了各项创建指标考核要求,原则同意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待成都市根据技术评估组专家意见进一步整改完善后上报国家正式考核验收。
从空气到绿地到河渠
成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从频频刷屏的“成都蓝”、到慢慢消失的黑臭河体,再到逐渐增加的公共绿地……无一不在展示成都在保护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上取得的显著成效,在生态建设稳步推进的同时,一座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生态宜人之城正逐步崛起。
近年来,成都市以生态市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环保领域改革,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制度创新,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目前,全市共有新都区、温江区、双流县等13个区(市)县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县(区、市),193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为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
今年以来,成都更是实施了一系列的“清洁空气计划”。划定绕城高速路环线以内全部区域为中心城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15个郊区(市)县(含天府新区)全部划定本地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同时,截至6月底,绕城高速内淘汰燃煤锅炉26台,完成年度任务的48.0%;郊区(市)县建城区内1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淘汰45台,完成年度任务的47%。对雾霾作用不小的机动车,截至6月底,处罚违规进入限行区域黄标车1.7万件,淘汰黄标车2.7万辆、老旧车1.7万辆;109座加油站设立了车用尿素供应销售点。推广新能源汽车230辆。当然,这只是成都治气努力的冰山一角。数据足以诠释,今年上半年成都交出的空气质量“成绩单”很优秀。来自成都市环保局的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为89天(其中优8天、良81天)。与去年同期相比,达标天数增加10天,达标天数比例上升5.6个百分点,SO2、NO2、PM10、PM2.5分别下降36.4%、17.5%、16.4%、23.7%。
除了空气质量提升之外,成都对水环境的保护也十分突出。2015年初,成都市河渠污染治理捷报频传——自2013年启动的中小河流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213条河渠治理,在上游来水持续减少的情况下,成都流域水质保持稳定,部分指标明显改善。
本报记者 李凌翌
原标题:中西部省会中 成都即将成为首个国家生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