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学生为何“刷楼”扫码?
北青报记者在多所高校看到,进行推销的多是商家招用的兼职人员,特别是很多本校的大学生都参加了扫码促销。为何大学生们肯耽误学业或者其他实习机会,在校园里从事这样简单的重复性劳动?据了解,其背后的利益诱惑是主要原因。
某学校的一名学生向北青报记者透露了里面的利益链,“我们是依据扫码的难易程度进行提成,扫码流程越复杂我们挣的钱越多。”这位学生介绍,有的商家只是给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拉粉丝,每拉一个粉丝他们就能提成1元,如需用户用手机号注册,他们可提成4-5元。但是,不少学生更愿干复杂点的活儿,目前,为某金融公司的APP提升“装机量”最能挣钱。这家金融公司的APP要求用户下载APP后,填入姓名、手机、身份证号,如用户选择绑定银行卡的话每单可提成40元,如不绑卡而选择留下照片的话,每单提成30元。
“这些收入是可以日结的,我身边有同学最高一天挣了5000元。为了多挣钱,我们还会‘刷楼’,进宿舍楼进行推广。”这位学生说道。
扫码有无泄露隐私的风险?
学生受雇于商家扫码,推销对象自然也是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做会不会给身边同学造成信息被透露的风险?中国传媒大学一位申同学表示,他通过一位学长的推荐,参加过一个扫码送水果的活动,通过关注微信公众号留下了手机号码,过了几天却突然收到了东五环地铁边有房子卖之类的垃圾短信。也有一位鄢同学说:“我扫了几次码,也不知道是通过哪次泄露的,最近总收到基金、股票、保险这些机构的骚扰电话。”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的学生记者最近在校内进行了一次“扫描二维码送礼物问卷调查”,调查了校内135名同学。数据显示,有62.96%的同学经常见到扫二维码送礼物的现象,有51.11%的同学会视礼物而定扫不扫码。其中,有82.96%的同学认为留下手机号、身份号等信息的扫码后肯定会泄露信息。
在拿到礼物后,有八成多的同学会选择取消关注公众号或卸载APP。但单纯的取关和卸载,却不会让同学避免信息被泄露的风险,有近四成的同学或身边同学因为参与扫码活动而遭信息泄露,这让很多学生无可奈何。一位郑同学说:“只怪我当初太单纯,为了一杯可乐扫了二维码,最近总有莫名其妙的人给我打电话。”更有一位同学表示,他想换一个手机号来逃离这些骚扰。
高校能否管理这些扫码送礼的商家?中国传媒大学保安处治安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进行扫码推销活动的多是社会人员,同时有的宿舍楼不位于校区内,所以学校无法集中管理,只有学生提升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贪图小便宜才能避免扫码后带来的风险。本组文/见习记者 李梦婷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台记者 季丹妮 周旋 张鹏 摄影/见习记者 李梦婷
专家观点
推销扫码存在风险须谨慎对待
360首席反诈骗专家裴智勇昨日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网站、木马病毒和不良商家的信息倒卖均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去年我国就有11.27亿条信息遭到泄露。
裴智勇认为,扫二维码送礼物对个人的信息安全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目前,大部分大型企业的APP不会采取‘地推’的方式吸纳客户,往往一些用户量不大或不知名的企业通过这些活动吸引用户,所以用户扫码背后的风险也会增大。”他同时认为,现在的互联网企业出于成本考虑,多选择线上推广产品,即使进行线下推广也会选择更有针对性的目标人群。如果高校边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二维码推销商家,则很有可能只是单纯来套取信息的。“二维码里面有可能隐藏着恶意链接或者病毒,随便扫街上的二维码很容易泄露信息,建议学生不要因为贪图礼物而轻易扫描陌生人提供的二维码。“
原标题:大学生逐利加入“扫码”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