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研究人员宣称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恒星,他们认为其周围可能被一个“戴森球”包围。所谓“戴森球”是科学家们此前设想的一种人工建造的超巨型结构。
这颗恒星编号KIC 8462852,距地球约1500光年。从2009年开始,开普勒空间望远镜已经对其进行了持续超过4年的观测。现在,科学家们表示他们无法对这颗恒星显示出的怪异光变情况作出解释,有科学家开始猜想有可能在这颗恒星的前方存在着一个由外星智慧生物建造的超大型结构体。
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塔贝萨·波雅江近日在科研论文预印网站arxiv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在其中罗列了多种可能的情况,并在经过讨论后排除了其中的许多种可能性。
目前科学家正在与“搜寻地外智慧文明”(SETI) 项目开展合作,申请调用一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如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所属,位于西弗吉尼亚州的“绿岸望远镜”或是位于澳大利亚境内的帕克斯天文台大型射电望远镜。他们计划用这样一台大型天线对准这颗恒星,仔细倾听它所发出的信号,或许将能够捕捉到那里存在技术文明的蛛丝马迹。
塔贝萨表示:“我们的研究背后的观点是,如果有一整个星系都已经被一个先进的星际文明所殖民,那么这个技术文明所产生的能量将能够在很远处通过中红外波段探测到。不管这种先进的星际文明将采集的星系能量用于驱动计算机,星际飞船,通讯技术或是其他我们目前还无法想象到的目的,但基本热力学定律告诉我们,这些能量必定会以中红外波段辐射的形式对外发射出去。这也是你家里的电脑开机时会发热的原因。”
美国天文学家菲力·普莱特表示:不管是外星人正在建造巨型装置来满足能源需求,还是可能性要大得多的某种自然现象,KIC 8462852都是一颗绝对值得作更进一步的研究恒星。
一个“奇特”的恒星
KIC 8462852
距离:距地球约1500光年
发现时间:2009年开始,已被持续观测超过4年
奇特之处:显示出怪异光变,科学家无法解释
猜测:恒星的前方存在由外星智慧生物建造的超大型结构体
首先,
我们来看看,
科学家发现了什么?
有颗恒星亮度骤降22%
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本月刊登了一篇由美国耶鲁大学研究人员塔贝萨·波雅江主笔的研究论文。该文章称:一颗名叫KIC 8462852的恒星其光波存在异常现象,足以震惊所有的天文学家。
KIC 8462852距离地球大约1500光年,不算很远,是NASA的“开普勒任务”曾经观测过的十万多颗恒星中的一颗。开普勒望远镜曾经一直盯着这些恒星,寻找他们亮度上出现的突然变暗现象。
开普勒的数据显示,恒星KIC 8462852的光变曲线出现过深达22%的凹坑。上图中的横坐标是某一日期之后的天数,纵坐标则是这颗恒星的亮度,取正常亮度为1。在第1500天左右,这颗恒星的亮度出现了22%的降幅。
问题来了
1.有行星绕着它转?
就算木星那么大的行星,也只能遮挡恒星约1%的星光,这已是行星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
变暗现象可能由许多因素导致,但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如果这颗恒星有另一颗行星在绕着它转。从地球上看过去时,它们恰好从那颗星前面经过,就会产生变暗现象。单凭22%降幅这一点,科学家们就知道不可能是一颗行星。就算木星那么大的行星,也只能遮挡这颗恒星约1%的星光,这已是行星能够达到的最大尺寸。
2.是另外一颗恒星?
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能看见它。这样的凹坑并非有规律地周期性出现,这一点也跟行星或恒星的说法不相符合
它也不可能是另外一颗恒星;因为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能看见它。这样的凹坑并非有规律地周期性出现,这一点也跟行星或恒星的说法不相符合。不过,不管是什么遮挡了恒星,它都一定十分巨大,宽度可达这颗恒星本身的一半!
此外,这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还有大量这样的凹坑,多达成百上千!它们似乎完全没有周期,形状也很奇怪。行星遮挡星光时产生的凹坑通常是对称的:星光先是变暗一点,在这个水平上保持一段时间,然后再变亮回去。
而在KIC 8462852的数据中,800天附近出现的那个凹坑根本不是这样;它先是缓慢变暗,然后飞快地变亮。出现在1500天附近的另一个凹坑,在大致轮廓上还叠加着一系列小小的起伏。这颗恒星的亮度还曾明显出现过20天为周期的明暗变化,持续了好几个星期,接着又彻底消失了。
更多开普勒的数据表明,这颗恒星曾以大约20天为周期发生过亮度的起伏变化。但几周后,这一变化又消失了。
3.望远镜出错?
这不是望远镜或者处理过程产生的假象,因为这些凹坑是真实的
论文的作者花了很大力气,去排除一些明显的原因。这不是望远镜或者处理过程产生的假象,因为这些凹坑是真实的。
4.行星碰撞产生碎屑?
行星碰撞会产生大量尘埃,加热后会发出红外线。但这颗恒星的红外线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出现
会不会是某种行星碰撞事件,产生出大量碎屑和尘埃云。这些碎块和尘埃云绕着恒星旋转,造成一系列凌星,有可能再现出变暗现象。
但问题在于,这颗恒星的红外线没有任何多余的部分出现。行星碰撞会产生大量尘埃,加热之后则会发出红外线。科学家知道KIC 8462852这种类型的恒星应该会发出多少红外线,而这颗恒星发出的红外线数量刚好,并没有更多。红外线的欠缺意味着,那里没有尘埃,或者尘埃极少。
5.被彗星遮了?
仍然没法解释它们能够完全遮挡一颗恒星22%的星光
那些天文学家审视的最后一个想法是,有一系列彗星绕着这颗恒星旋转。这些彗星可能被气体和其他物质构成的云团包裹,可能产生观测到的凹坑。红外线的欠缺也困扰着这种解释,但还不太致命。如果另一颗恒星恰好从附近经过,它的引力可能扰乱第一颗恒星的奥尔特云。
所谓奥尔特云,是指距离太阳数十亿千米外的一片区域,拥有百亿颗冰质天体。科学家认为大多数恒星都拥有奥尔特云。这样的扰乱会把冰质天体抛向那颗恒星,然后它们会碎裂瓦解,遮挡星光产生出那些古怪的凹坑——其中的冰会被加热,以气体形式蒸腾出来,这也可能解释观察到的一些凹坑的古怪形状。
但这,没法解释它们能够完全遮挡一颗恒星22%的星光。22%是一个很大的数量,真的很大!
那么,
我们还剩下什么选择呢?
外星文明?!
塔贝萨把结果发给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天文学家贾森·赖特。赖特的研究方向是太阳系外行星,而无独有偶,他也研究过如何在开普勒的数据里搜寻高等外星文明的迹象。赖特认为,这颗恒星不同寻常光变特征与其视线前方存在大量“超级建筑结构”相吻合——或许那是一大片的恒星光能采集器,即“戴森球”。
几十年前,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有个想法:如果我们建造无数巨大的太阳能板,把它们送入轨道绕着太阳转,那会怎样?它们会截获阳光,转化为能量,传回地球为我们所用。需要多少就建多少,一个先进的文明(比如外星文明)最终可能建造成百上千万甚至上百亿块太阳能板。
这个想法演变成了所谓的“戴森球”——一个完全包裹住恒星的巨大球体。“戴森球”的说法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很流行,甚至在《星际迷航:下一代》里还提到过它。这样高级的球体,在可见光波段应该是黑的,却可能发出大量红外线。
回头看看KIC 8462852。这次科学家会不会是看到了一个正在建造“戴森球”的外星文明呢?巨大的太阳能板有着古怪的形状,可能产生天文望远镜在那颗恒星的光变曲线中看到的那些凹坑。
KIC 8462852周围,有一个正在建造“戴森球”的高等外星文明?不是没可能。
原标题:恒星“灵光”一闪 外星人大兴土木?(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