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位
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实施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基本建成,成都将由国际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演进,加快从“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分工和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创新,是未来5年成都城市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上,《中共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的决定》(简称《决定》)正式出台。
未来5年,成都将如何朝着《决定》设立的目标前进?昨日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发布会上,市发改委总经济师曾明友对《决定》进行了全面解读。他表示,未来成都将分“两步走”,实施增强创新创业动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等八大方面措施。
多方征求意见建议
形成“12345”创新改革思路
曾明友首先介绍了《决定》的起草背景。他介绍说,今年8月2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先行先试。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布局的核心位置,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对成都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提出了清晰定位,明确要求成都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创新不仅有利于我市破解发展瓶颈、厚植发展优势,对支撑引领成都未来发展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曾明友表示,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市委结合成都发展实际,及时启动《决定》起草工作,深入调研、征求各方意见,11月上旬形成《决定》(初稿)。随后,还召开专题会议征求了市级各民主党派、市工商联、部分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决定》送审稿。
在综合考虑中央和省委赋予成都的重大任务,以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驱动的重点和难点基础上,《决定》提出了“12345”的创新改革思路,“一个目标”: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两个通道”:即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三大抓手”:即“创业天府”计划、成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科学城,“四大战略”:即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五大保障”:即组织、政策、法治、服务和舆论。
加快成为“国家门户”
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
“当前,我市经济外向度达35%,正加快成为国家门户城市。”曾明友详解思路,初步建成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主要着眼于“城市地位”,是成都“十三五”必须实现的根本目标。一座城市的综合实力,归根结底体现为在世界城市分工和全球产业体系中的战略地位。随着“一带一路”等战略深入实施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基本建成,成都将由国际化初期向中期加速演进,“我们必须顺应国际化城市建设规律,加快从‘区域中心城市’跃升为‘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在世界城市分工和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在目标方面,成都提出了“两步走”目标。三年率先突破,将“突破”些什么?据悉,成都将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中央确定的改革试验任务,集中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取得率先突破,在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力争率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科技投入水平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转型迈出实质性步伐。
5年率先形成,将“形成”什么?成都将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引领型发展,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五年为期,发展新动力率先形成、产业新优势率先形成、“双创”新生态率先形成、人才新高地率先形成、开放新格局率先形成。
“成都拥有许多有利条件。”曾明友解读说,提出这样的发展目标,既是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的需要,又是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的具体体现。成都近年来将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已有坚实基础,在推动校院地协同创新、“创业天府”行动计划、科技成果“三权”改革和转移转化、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们有信心、有决心不负重托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至于指标、参数量化评价,我们正在制定细化的评价指标。”
“八方面”发力
打通“两个通道”加快发展
未来成都有哪些具体措施?在举措方面,成都提出了“八方面”措施:一是增强创新创业动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二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通道。三是加快产业创新转型,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水平。四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五是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六是实施金融支撑战略,增强创新创业金融支持。七是实施开放合作战略,加速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八是加快载体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发展引擎。
而如何打通“两个通道”?“一方面是基于创新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曾明友表示,当前成都科技创新与经济深度融合不够,分散、封闭、低效,政产学研用之间相互脱节,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影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重点就是解决创新资源难以从科研机构和高校向企业流动、为企业和市场服务的突出问题。”
“另一方面是基于成都的独特军工资源和科研优势。”曾明友解读,成都军工企业和科研院所较多、科研成果丰富,但受体制机制限制,军工科技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原标题:5年5个“率先形成” 成都正制定细化评价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