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的老火车头前和爱人留影、和歌星疯狂摇摆、在无台口的小剧场里领悟中国先锋戏剧对后现代生活的最新表达……对于成都众多文艺青年来说,每个周末,一个叫“东郊记忆”的地方总是好去处。
在成都人的印象中,城东曾是成都老工业基地。作为中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功勋战斗机“歼6”的发动机、中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和第一支投影显像管在此问世,这里承载着成都人半个多世纪的辉煌记忆。
本世纪初,随着成都市“东调”政策的实施,经历无数风雨的东郊老厂区,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在原有工业遗址上,陈旧的厂区改造换新,在烟囱、锅炉、车间、厂房之间勾画着成都人对于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多元文化的梦想。
“目前,东郊记忆有超过100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近亿元,我们正在打造国内最大的数字音乐企业集聚园区、中国重点商业(服务业)集聚区和成都旅游文化的新地标。” 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成都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整个东郊记忆由占地18万平方米的成都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废弃厂房改建而来。整个东郊曾先后聚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2001年,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东郊工业企业过度集中带来的负面影响显现出来,搬迁改造被提上日程。但是,东郊在成都人心目中的象征意义极其重大,让负责改造的成都传媒集团压力巨大。
作为东郊项目改造总设计师,刘家琨对国内外老工业区改造进行了全面比较。“无论是国内首钢石景山厂区老工业还是德国鲁尔区,都给我这样一个启示,那就是把工业遗产作为景观整体性保护起来,同样可以很艺术很美。”
在这种理念指引下,设计师将整个厂区横向分成前中后三段,纵向分成北中南三区。前段西大门广场和水景、星光墙作引导,中段为艺术功能区,后段为管理区及车场;中段的明星街、北街、舞台东西街、岁月画廊通道,划分成美展区、影视区、演艺中心、露天舞台、办公区、文化餐饮区,形成了一个与传统不同的全新艺术场所。
“一基地、多名片”,这是东郊记忆目前的定位。除了音乐基地,东郊记忆正在朝戏剧、展览、摄影等多元文化形态拓展,以打造现代化、国际化的西南文化创新高地。
(据2015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成都东郊:定格记忆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