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进行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成都80后文物登记员司锐利用业余时间琢磨出的一款“照片批量导入软件”被全国推广使用,而司锐却说,他设计这款软件的初衷是“偷懒”。
33岁的司锐是四川博物院典藏部总登记员,他的工作是坐在桌前,用笔把文物信息记录在纸上,再把这些文物信息和文物照片一起录入电脑中。这份工作单调、枯燥,而且容易出错,为了简化劳动,从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毕业的司锐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编制了这款能够快速录入并归类文物信息的“照片批量导入软件”,可以节省80%的人力,目前这套软件已经被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采用。
在文物普查中,每件文物需要录入14类基本指标项和11类附录信息,仅照片影像资料的录入就要经过三个步骤,首先,每件文物都有一个编号,要为照片标注编号,然后建立一个文件夹,再把该文物的照片都放入这个文件夹。每件文物至少有好几张照片,如果有100件文物,每件文物三张照片,登记员就得300次重复相同的动作。
司锐便开始琢磨着要设计一套软件,让工作流程简单化。他利用业余时间做出了这套软件,只要给照片标注上文物号,计算机就会自动建立一个文件夹,并把同一件文物的照片放进同一个文件夹内。“举个例子,如果有100件文物,每件文物有三张照片,以前一个熟手大概需要40分钟录入,现在只需要10到15分钟。”由于文物照片的像素很大,打开很费时间,司锐还为软件配备了“放大镜”功能,将鼠标放在照片一角,该部分就自动放大,可以节省将照片全部打开的时间。
司锐把设计的这款软件传给国家文物局的网络工程师,对方试用后给予好评并将其推广,现在很多省份在这次文物普查中采用了这款软件。目前这款软件司锐已经升级了四个版本,还在不断地修改完善。
这其实是司锐设计的第二款软件。文物动态信息主要是用纸和笔记录,年终统计的时候非常不方便,也容易出错,他就在闲暇时编了一套程序,将文物的动态信息录入数据库后可以一键查找。司锐利用业余时间忙了两年,这套系统差不多成型了,他正在完善阶段,就投入了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紧张繁忙的工作中。
“你有没有打算申请专利?”成都晚报记者问他,司锐毫不犹豫地摇摇头,说:“只要大家觉得好使就行。”
相关新闻
川博清库新发现:《汉书》里的江渎神像
昨日本报报道了四川博物院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清库时新发现近50件套明朝丝、棉、麻织品,其中包括20件套丝织衣物,还有鞋、袜、头巾、被面等。
明江渎神像也是此次普查中重新被发现和认识的瑰宝。《汉书·郊祀志》记载,“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江渎神名南渎大江之神,江渎神像所在的成都祠庙修建于隋,唐天宝六年重修,明朝更名为江渎庙,并在明成化六年打造了新像。辛亥革命后四川新建立了8所公办小学,受“废庙兴学”的影响,江渎神庙被选为当时南城小学校址,后改称汪家拐小学,现为成都彩虹小学。神像被送至少城公园,1956年捐赠给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博物院),该神像高288.6厘米,左肘后有铭文注明为明成化六年蜀王造。
成都晚报记者 汪兰
(图由四川博物院提供)
原标题:文物信息照片咋个快速归档 这位“偷懒”的80后编了个软件 省时省力全国都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