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叶问3》《美人鱼》背后都暗藏资本厮杀

2016-03-14 08:15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粱巍   责任编辑: 马兰

3月8日,周星驰导演的贺岁片《美人鱼》上映整一个月,票房已超33亿。此前,它仅用了12天时间,就打破了《捉妖记》耗时两个月才获得的24亿票房纪录。即便如此,《美人鱼》的野心还在膨胀。片方宣布影片档期延到6月8日,足足4个月的公映期,这在最近十年的中国影市中绝无仅有。

惊叹平息后,潜伏在电影背后的“保底发行”“票房证券化”等一系列听上去颇为“高冷”的名词渐渐浮出水面。于是,《美人鱼》的票房奇迹就成了一则励志故事:周星驰联手内地神秘的金融公司,利用全新的游戏规则,打造了一部众人皆叹却又无法复制的影视爆款。

然而,不励志的“事故”也随之而来。被曝自己给自己保底的《叶问3》,为了冲击10亿票房,超额募资、虚假排场、票房注水……以至于引发相关部门关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还在朋友圈转发了电影局的相关表态。

中国电影市场,正在被默默涌入的强大金融力量和它们的游戏规则,一步步改造成谁也无法想象的模样。

文化产业必将资本化?

影视产业金融化以后,《美人鱼》这样的保底发行“爆款”会成为一个常态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发行人给记者纠正了一个概念:“首先,从1985年中国电影市场化开始,保底发行一直都在,它本身就是一个常态。”而对于像《美人鱼》这种通过金融产品来做巨额保底,“需要一个很高的要求,就是这个产品本身要足够好”。言下之意,《美人鱼》的不可复制,来自于周星驰的不可复制,它只能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稀缺品种。

“但是,这种把电影变成金融产品的操作模式,将会越来越多。” 他有些无奈地说。

在长期为影视公司提供数据监测的凡影公司创始人王义之看来,这种操作模式在好莱坞却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金融公司把原来的一种风险概率分解成多种,每种概率针对不同的风险偏好,它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国内的金融投资者们似乎还等不到市场成熟,就开始迫不及待建立属于他们的一套游戏规则”。

“现在文化已经变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了,它一定会资本化,一定得跟金融相结合,这样它才能撬动更多资金。”

1

通过金融产品来做《美人鱼》的巨额保底

象山泽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美人鱼》的投资方之一,该公司总裁王译可告诉我们,在与周星驰洽谈合作的同时,公司还在同时评估《三打白骨精》和《三体》两部电影,但最终还是星爷的品牌号召力让她下定决心掏钱。在合作过程中,她对星爷的评价也发生了一些转变,“我原本以为他只是个懂艺术的导演,实际上他还是个懂金融的人”。

据业内相传,此次发行方对《美人鱼》的票房预测为25亿,并据此与周星驰签订了约16~18亿的票房保底协议。根据国内票房分账规则,制片方收入约占全部票房的1/3,这就意味着无论《美人鱼》的最终票房是多少,周星驰代表的制片阵营都能稳妥拿到6亿回款。

然而事实上,《美人鱼》从项目制作阶段,便已启动了赚钱链条。据业内人士分析,像周星驰这样的大导演,投资方都会争抢与其合作的机会。通常星爷会以溢价的方式转卖项目股权,从而赚取股权差价。当年文化中国就以溢价20%的价格,用3800万从周星驰控股的比高集团手中购买了《西游降魔篇》30%的股权,仅这一项交易,周星驰就净赚640万。为了降低风险,深谙信托、私募等金融手段的和和影业在周星驰的授权下,做为主发起方,设计了一款基金产品,通过认购的方式将保底金额分摊在其他购买者身上。于是乎,光线传媒、龙腾艺都、星美文化三家影视公司也纷纷加入到《美人鱼》的保底发行行列中。

令业内人士感到困惑的是,包括和和在内的四家保底方中以宣发见长、目前势头最火的光线传媒在本次《美人鱼》的发行环节中并未担任具体职能。在影视投资人曹海涛看来,这种不用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仅靠出钱就能获得回报的做法,将企业的经营性收入转型为资本性收入,是一种进步的表现。

2

不算后期分红 周星驰已净赚1亿以上

认购《美人鱼》基金的保底方之一、龙腾艺都去年12月28日也向外界发起了“中投魅影3号影视基金”。据其认购页面显示,这只规模8000万的基金将“用于投资《美人鱼》在内地院线的宣传和保底发行”,还款来源则是“从《美人鱼》票房所得关于保底发行的相关收益”。龙腾艺都承诺,该基金3个月预期收益率达8%。由此可见,在越来越多的资本运作下,同一影视项目的基金构成也越来越复杂。

2月19日,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美人鱼》票房暴增让光线传媒的市值在一周内增长了25.67亿元。但事实上,从2月17日起,光线的股价就开始下跌。票房突破30亿当天,迎来这一利好消息的光线股价竟然还下跌了近4%,此前增加的25亿市值瞬间蒸发,让刚刚进场的散户们个个目瞪口呆。“看片买股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曹海涛提醒大家,散户们期望的一夜暴富,随着股市的动荡和低迷,很难再次出现。那么周星驰这次到底能赚多少?成了各路围观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

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不算后期分红的话,周星驰已经从6亿保底金中净赚了1亿以上。长期为影视公司提供数据监测的凡影公司创始人王义之分析,周星驰的钱没有承担什么风险,等于是空手套白狼。

3

金融圈跑马圈地

连文艺片都沾光

《美人鱼》保底发行的成功,一下子将资本运作的游戏规则摆在了舞台中央。近年来,随着文化市场的不断扩容,以及政策性的利好,使得原本在房地产、能源等传统领域流动的资本,逐步转向了影视产业。目前,国内大大小小涉及影视投资的基金数量已达数百只,总规模约千亿元。这些金融资本通过投资、入股、甚至自组影视公司的形式,开启了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小时代》《后会无期》《心花路放》《港囧》等项目的陆续成功,让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这些“高冷”的金融名词频频出现在娱乐版面上,也让柯利明、李力、方励等这些来自金融圈的操盘手们,成为媒体笔下的影视圈新贵。因为这些金融资本的体量实在太大,往往是影视圈体量的数十倍,商业项目被哄抢一空后,连小成本文艺片都跟着沾了光。《一个勺子》《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等不少被称之为“年度良心”的文艺片,都是在这些资金的“帮助”下得以问世。2016年伊始,贾樟柯导演便与金融资本合作发起“头头是道”影视基金,并成立上海暖流电影公司,主攻商业电影。

4

《叶问3》投资公司员工

怀疑自己在帮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那么问题来了,爆款都被别人抢光了,剩下的人怎么办?最近,《叶问3》便身体力行地给我们上演了一出令人目瞪口呆的剧情:生造爆款!

3月6日,刚刚上映两天的《叶问3》被业内人士举报,称影片在上映期间出现大量包场、买票房的不良现象。

由此,《叶问3》10亿保底发行的相关细节也陆续曝光:快鹿投资集团以2亿价格购得《叶问3》的投资、发行权利,然后通过对外发售保底基金,将票房收益全部转让给分别在A股(神开股份)和港股(十方控股)上市的两家公司。然而,这两家公司的背后控股股东依然是快鹿投资集团。也就是说,快鹿的身份集投资、发行、保底三位一体。自己花钱做产品,自己又当顾客买回来,这件事的意义在哪呢?

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近年来,电影票房被推高与资本背后的利益驱动有着密切联系。去年徐峥导演的《港囧》也为我们做了普及。影片上映前,徐峥便将《港囧》47.5%的票房净收入,以1.5亿元的价格卖给了香港上市公司欢喜传媒(前21控股),提前拿回1.5亿真金白银。同时,徐峥本人作为欢喜传媒的大股东,可以间接参与《港囧》的票房分红。

但《叶问3》的问题在于,它不是《港囧》,叶伟信也不是徐峥。于是,为了把很可能不会成为爆款的《叶问3》打造出“10亿+”的身价,快鹿投资集团做了很多被业内人士认为“奇葩又可恨”的事情。一位快鹿旗下员工还对微信公众号“娱乐资本论”感慨道,“我现在会怀疑,自己是在做电影,还是在帮一群放高利贷的人洗钱”。

一旦《叶问3》票房达不到10亿,参与融资的散户投资人赔掉的不仅仅是钱,更是对于整个影视行业未来的信心。对此,快鹿集团回应称,“公司产值达到1093亿”,并将对所有污蔑快鹿的行为采取法律手段。据腾讯娱乐《贵圈》陈媛 子时

《北京青年报》

原标题:《叶问3》《美人鱼》背后都暗藏资本厮杀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