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提到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这是2014年以来,芦山地震灾后重建连续三年写入省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安排今年的十大重点工作时,特别强调,要切实抓好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全面完成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任务,继续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城镇、公共服务等重建项目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生态农业等特色产业,加快工业集中区和飞地园区建设。 芦山地震后,中央明确把恢复重建的“指挥棒”交给四川。一条新路需要四川去开拓,四川如何扛起这一使命? 探索新路,地方作为主体是力量之源 四川省委、省政府认清主体责任,至始至终把恢复重建作为灾区迄今最全面最系统的民生工程、最重大最现实的发展机遇和必须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确保灾后重建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指出,99%以上芦山灾后恢复重建项目的审批核准权限下放到市县,地方作为主体的“芦山重建新路”,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川省委选派了一批有重建经验的干部充实到雅安市、县领导班子;还面向重建一线,提拔了15名副县级领导干部,并先后选派176名优秀干部到一线锻炼。
灾区各级政府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保障了灾后恢复重建的有序推进。
地震后的天全县一角(图片据网络)
探索新路,群众广泛参与是坚实基础 在党委政府引导下,灾区普遍建立了 “自建委员会”,从规划设计到建房选址……群众的事情群众办。 随着灾区农房重建的完成,“自建委”又成为 “自管委”,新村社会治理的长效机制逐步确立。
航拍如今的天全县蓝天新镇
实践证明,中央统筹指导,为灾后恢复重建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动能,地方作为主体,极大地提高了地方政府在灾难面前的治理能力,群众广泛参与,最大程度激发出人民群众的能动性创造力。 灾区重建,是一个开放的过程 援建的过程,不仅外部力量走进来,灾区更要主动地走出去,主动招商引资,主动消化吸收先进的治理理念。 省内其他市的援建力量、大量的社会组织的进入,不仅为灾后重建贡献了力量,而且还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和治理思路。开放给了震后灾区这个发展“洼地”以超常规赶超的保障。 四川省根据总规,制订了11个专项规划。3年过去了,重建规划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12万多户受灾群众搬进了新房,2000多个重建项目基本完成,灾区面貌焕然一新,产业发展提档升级。芦山新路凝练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这条“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推广开去,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中国来说,意义犹为重大。
原标题:哪一件事,连续三年写入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