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共话媒体与“双创”互动融合

2016-04-27 09:56   来源: 成都日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昨日,“创·新时代——双创生态建设与媒体推动力量”高峰论坛如约而至。面对传媒与“双创”如何携手互动这一全新命题,在高峰论坛上,媒体和“双创”跨界融合主题演讲的轮番“上演”无疑成为一场聚智国内外的头脑风暴。首先,成都日报总编辑方明远作了《与时代同行——“双创”生态中传媒发展新机遇、新业态和新融合》主题演讲,探讨了在“双创”时代风口之下,包括《成都日报》在内的媒体如何融入“双创”,实现自身变革。同时,来自国内外“双创”界和传媒界的重量级嘉宾们也在创·新时代主题分享上各抒己见,让传媒和“双创”在共话探讨中紧密“相拥”。

融合变革中

传媒已成为新型基础能源

【人物名片】

方明远

成都日报总编辑

【主题】

《与时代同行——“双创”生态中传媒发展新机遇、新业态和新融合》

回顾过去一年,“双创”成为了全国媒体传播的热词。在传媒力量的推动下,“双创”迅速家喻户晓。以《成都日报》为例,自去年2月成都在全国率先全面推进“双创”工作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越来越深刻地改变这座城市,成为时代主脉动。紧跟“时代”节奏,《成都日报》开设“创业天府·圆梦之都”“圆梦天府”等“双创”专栏,持续推出“创业天府·成都圆梦”、走进“蓉漂”等“双创”策划,一年时间里推出近百万字“双创”报道,让成都发声争鸣。

媒介传播方式的每一次变革,都与科学技术的革新一脉相承。当下,借智“双创”、借力“双创”已然成为媒体发展改革面临的必然选择。《成都日报》始终坚信,也身体力行——实施创新驱动,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是破解自身发展难题的前行路径。同样在“双创”时代下,传媒自身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借势、借力,在融合变革之中,传媒已成为一种新型基础能源,成为打破创新创业、技术转化、科技金融、市场开拓等核心环节信息传播“孤岛效应”的动能。让“创”“投”“股”“权”之间的信息互通、资源互换的重要信息载体和资源平台,构建起“双创”良性的生态环境。

媒体需把职业状态

调整到创业状态

【人物名片】

陈光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

【主题】

《如何传播以创新为核心的未来城市价值》

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应该以何种姿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动员?怎样在推动创新创业中打通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时代的接口?在我看来,可以从三方面切入。

站在未来看现在。三个纬度构成了社会的价值体系:普遍性、先进性、崇高性。毫无疑问,创新创业处在先进性的纬度,如果我们站在未来看现在,创新创业的参与者,都是社会先进价值的实践者,而媒体的价值生成,可以让社会这种向前的力量更大范围扩散,影响更多的人。

在学习区里做事情。传统媒体现在面对的难题,就在于太习惯于待在熟悉的领域,待在舒适区里做事情。所以传统媒体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来开展传播活动,在学习区里、在不断适应中做事情,才能跟上创新创业的节拍。

把职业状态调整到创业状态。过去评价一个媒体人的标准往往是有没有职业状态,而当下,媒体必须把职业状态调整到创业状态。因为职业状态是把会做的事情做到最好,而创业状态是把没有做过的事情做起来。

SBC布局中国首站

成都将大有可为

【人物名片】

Carsten Klbek

欧洲知名孵化器SBC创始人

【主题】

《创业加速器全球化布局的国际孵化经验》

5万家企业申请,我们只接受2%,因为SBC致力于扶持的是最优秀的初创企业。这就是SBC,一个在欧洲乃至全球都非常领先的创业加速器,一个在2014年被选为欧洲最佳的创业加速器。SBC布局全球,拥有非常多的创业加速器和孵化器,仅在欧洲就有超过500个加速器和超过1000个企业孵化器。

传媒,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合作的对象。对SBC而言,传媒不仅可以提供很多项目上的帮助,也能给初创企业一些很好的建议。同时,与优秀的企业深层次合作,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成功的秘诀。而我现在特别激动,因为SBC终于来到中国,布局成都。可以说我们的雄心很大,以成都为首站和起点,瞄准的是整个中国。我们也相信SBC有决心将自己的优秀的经验与中国的资源优势相结合,找到最好的发展状态,毕竟中国、成都是非常活跃的市场,什么事情都大有可为。

传媒应塑造

有态度的创新创业者

【人物名片】

章丰

网易传媒副总编辑

【主题】

《塑造有态度的创业创新者》

“在‘双创’生态之中,媒体可以发挥建设性的推动力,其中,最核心的功能就是,塑造有态度的创新创业者。”章丰认为,“双创”的主体是人,为他所接触的资讯所塑造。在章丰看来,在媒体的“双创”生态塑造中,舆论引导对人的影响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面对怎样的舆论环境,就会面对怎样的思考方式和行为选择。”另一方面,媒体能够为人的独立思考和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一个人要在‘双创’时代成为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就需要媒体为其提供一个环境。”章丰有感而发,媒体应该塑造和推动一种思想市场,这是传媒界共同承担的使命。

在章丰看来,作为一张深耕本地60年的主流大报,《成都日报》积累起了强大的媒体影响力、用户基础和行业资源;这些“纸”上攒下的资本,在“双创”大环境下,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上,都有着向新平台迁移、优化和升级的丰富机遇。

孵化器进行资源整合

才大有作为

【人物名片】

马凤岭

中国孵化器专业委员会主任

【主题】

《中国创新型孵化器的发展与未来》

中国孵化器经历了从综合技术孵化器、专业技术孵化器到留学生创业园、大学孵化器,再到今天投资促进型、媒体延伸型、创客符号型等等多样的众创空间,诸多孵化器形态。同时,经过不断创新、提升,也从共享空间+共享服务这种基础孵化模式,发展成一系列的加号,比如+融资服务、+天使投资,+创业导师,瞄准创业加速器等等。

“这是一个不断创新发展进步的行业。”马凤岭有感而发。他认为,中国孵化器的发展有四个趋势,第一,市场与政府共同发力,孵化器更趋向于引领性;第二,科技孵化器的形态将更加丰富,服务对象从小众转向大众,且细分出若干领域;第三,孵化器由自我为中心转向用户为中心,小而精的孵化器将会绽放生命力;第四,孵化器只有整合行业资源和国际资源,互相成为资源的提供者,才大有作为。在马凤岭看来,在行业整合时,会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和生态,全行业全面协调融合将成为一种必然。

与媒体同行

探索孵化器的国际化之路

【人物名片】

谢吉华

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总裁、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

【主题】

《国际技术转移经验分享》

在谢吉华看来,“创新创业的时代不是关起门来,做好自己的就行,而是个全球化的事。”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告诉谢吉华,中国的孵化器走向世界,不能只限于交流,还要引进人才。

“我们要带领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帮助我们的企业以全球的眼光来看我们今天的创新创业,同时还要引进像SBC这样的加速器领头羊和国际一流的人才。”在谢吉华看来,这是孵化器的责任,

谢吉华认为,中国要成为世界全球的技术创新引领,任重道远。“我们会跟更多的同仁们一起努力,去探索孵化器的国际化之路。”在谢吉华看来,媒体便是同仁中的一员,“希望媒体跟我们一路同行,一起去见证、去呵护,去帮助我们发现机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媒体创新

势在必行

【人物名片】

王星

搜狐网副总编辑、新闻中心总监

【主题】

《我们的背后是星辰大海》

此次活动中两架无人机的盘旋拍摄与《成都日报》新媒体的迅速直播给王星留下了深刻印象,他感慨道,《成都日报》作为一家60年的党报,此刻正值风华正茂之际。“对于媒体来说,创新是势在必行。”王星认为,现在从企业到政府再到媒体,都在创新,也都需要创新。他以《人民日报》新媒体产品为例,介绍了当下新媒体发展的前景,并积极肯定了《成都日报》的创新发展模式,“这次《成都日报》庆祝60周年,切入点不是60年如何辉煌,而是服务创业和创新。好吧,我们作为新媒体也感到压力很大。”

在王星看来,最早创新全面转向网络的澎湃走出来了,最早创新做手机新闻客户端的搜狐、腾讯走出来了,必须创新,因为创新是内在的驱动力,也因为,背后没有退路。

希望媒体对创业企业

有更多呵护

【人物名片】

陈慧明

阿里巴巴集团创新业务事业部总监

【主题】

《全媒体时代的“双创”机会》

“阿里巴巴能够有今天,实际上离不开包括《成都日报》这样的媒体机构对我们的呵护与支持,希望媒体对创业企业有更多的呵护,让创业企业在试错的过程当中不断地成长。”谈及媒体创新的模式,陈慧明提出,可以通过媒体创新把媒体从传统B2C的单一模式,推到B2C、C2C、B2B百花齐放的模式。“过去是杂志、电视台,诸如各种各样的媒体机构,它实际上是一个B,它把C端的新闻素材整合起来,再卖给受众,也就是C端,而自媒体更多像是一个C2C的链接,与此同时B还是重要,它的重要性、它的价值可能会通过多渠道、多模式具有创新性的实现。这和整个电商的发展有惊人的类似。”

陈慧明认为,未来内容生态会更加繁荣,同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未来的中心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入口的东西,是一个视频,是一个内容分发平台的竞争,内容生产将会越来越多元化。”

改变传播方式

坚持内容为王

【人物名片】

范伟军

《中国孵化器》杂志社主编

【主题】

《“传媒+”如何抓住“双创 ”风口寻求新机遇》

在媒体圈“双创 ”氛围如火如荼的当下,在传播方式加剧更新换代的新时代,媒体创新的精髓何在?“我认为内容为王,我们始终应该坚守内容的质量,写出最好的东西。”在谈及媒体跨界的话题时候,《中国孵化器》杂志社主编范伟军认为,无论传播方式如何改变,有独立风格的好内容始终是读者所渴望的。

“传媒不管在网络,还是在移动端,我们是否能够独立的思考,或者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是我们衡量传媒的一个基本素养或者是标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课题,如果这个课题你解决了,你一定能写出属于自己独特的内容,也能拥有你的读者或者是市场。”同时,在范伟军看来,从传媒走到“双创”,选择合适的领域、适合的合作伙伴非常重要,与一些创新创业大量的小微企业的交往,你会发现,风景这边独好。

本报记者 胡清 李霞 徐璨

原标题:共话媒体与“双创”互动融合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