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幻灯  »  正文

中药泰斗凌一揆:不让川派中医“隐身”

2016-04-28 21:01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史建婷

u=951464339,1344707389&fm=21&gp=0

不让川派中医“隐身”

——对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本报记者石小宏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之称。从汉至明清,见诸文献记载的四川医家有千余人,川派中医药影响医坛达2000多年。然而,拥有千年历史的川派中医如今却少有人知晓。近日,记者就川派中医发展脉络采访了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杨殿兴。

记者:川派中医最早可追溯到哪年?

杨殿兴:四川历朝历代都是名医辈出。汉代以涪翁、程高、郭玉为代表的四川医家,奠定了古蜀针灸学派。1993年,绵阳双包山汉墓出土了最早的汉代针灸经脉漆人;2013年,成都老管山再次出土了汉代针灸漆人和920支医简,带有“心”“肺”等线刻小字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

川人性喜自在休闲,养生学派也因此产生。长寿之神——彭祖,号称活了800岁,他的健身法,被后人写成《彭祖引导法》。五代、北宋初年,著名的道教学者陈希夷,注重养生,强调内丹修炼法,将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被后世尊称为“睡仙”、“陈抟老祖”。

唐代的昝殷是成都人,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成为我国最早的妇产学科专著。

宋代以唐慎微为代表撰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官刊本草,集宋代本草之大成。陈承的《补注神农本草并图经》,孟昶、韩保昇的《蜀本草》等,丰富发展了本草学说,《本草纲目》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清代受西学影响,中西汇通学说开始萌芽,成都人唐宗海撰著的《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成为以“中西汇通”命名的第一种完整著作,也是后来人们将主张中西医兼容思想的医家称为“中西医汇通派”的由来。

记者:新中国成立后,四川为中医药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杨殿兴: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中医药大家焕发了青春,在各自的领域里大显神通。

四川中医教育的奠基人——李斯炽先生,在1936年创立了四川国医学院,汇集了一大批中医药的仁人志士,如伤寒专家邓绍先、中药专家凌一揆等蜀中名医,可谓群贤毕集,盛极一时。1956年国家成立成都中医学院,李斯炽先生担任首任院长。学院成立后,中医药人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汇集了一大批有造诣的专家学者。

北京成立中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后,从全国抽调了一批中医药专家,四川一大批中医名家进驻北京,如蒲辅周、任应秋、王文鼎、王朴城、王伯岳、冉雪峰、杜自明等。他们各有精专、影响广泛,功勋卓著。

北京四大名医之首三台人肖龙友先生,是中医界最早的学部委员。他集医道、文史、书法、收藏等为一身,其厚重的人文功底、精湛的医术、精美的书法、高尚的品德,可谓“厚德载物”的典范,是公认的中医界的泰斗、国学家、教育家、临床大家。

记者:目前,在川派中医的收集整理上做了哪些工作?

杨殿兴:近年来,省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了专家学者,编著了大型中医专著《川派中医药源流与发展》,横跨2000年历史,梳理了中医药历史人物、著作,以四川籍有影响的历史医家和著作为线索,厘清历史源流和传承脉络,突出地方中医药学术特点。其中“医道溯源”是以清代以前的川籍或在川行医的中医药历史人物为线索,介绍医家的医学成就和学术精华,作为各学科发展的学术源头。“医派流芳”是以近现代著名医家为代表,重在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厘清流派源流。

另外,我们还组织编著了“川派中医药名家系列丛书”,汇集了一大批近现代四川中医药名家,遴选他们的后人、学生等整理其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编辑成册,预计编著一百人。编著这套“川派系列丛书”既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宣传四川中医药的需要,也是我们缅怀中医先辈的丰功伟绩,分享他们学术成果的需要,使四川中医药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

原标题:中药泰斗凌一揆:不让川派中医“隐身”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