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
磨子桥,曾经的电脑一条街,如今已转型为创新创业街区。
从去年10月开始,几乎每天都有一家创新创业企业在磨子桥诞生。创客经济,不仅吸引了初创企业在这里培育生长,吸引大量资本发掘财富新空间,而且加速了磨子桥街区转型升级的步伐。
近年来,武侯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的平台体系,加速优势创新资源的就地转化,引导扶持更多市场主体转型为创新型企业家,开辟未来发展的“蓝海”。
今年初,武侯区在发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努力建成具备广泛影响力、辐射力的创新创业首选区”的全新目标,将创新驱动发展确定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核心动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提升全社会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
创新创业的澎湃热潮,不断激发着武侯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强化制度创新
“六个着力”加快建设创新创业首选区
5月17日,参加“海外华文媒体美丽四川行”的中外媒体记者实地感受了武侯区“双创”氛围和活动。英国《华商报》副社长续炳义有这样的亲身感受:“武侯区确立的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政府做‘保姆’为创客们服务的理念让我印象十分深刻,这是种具有前瞻性的理念,武侯区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也让我相信这里的‘双创’工作必然会有一个好的发展。”
在互联网时代,创新创业呈现出高度个人化、小规模、分散式、渐进性等特征,不断提高创新创业的“浓度”。武侯区是国务院命名的高科技文化区,作为四川省和成都市的民营经济综合实力强区,武侯区委、区政府深刻地认识到,推动创新创业,关键是要集成用好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政策红利,加快形成更多注重实效的创业服务体系和创新支持政策,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和改革红利,进一步掀起创新创业的澎湃热潮。
武侯区在六个方面谋划着力,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着力完善“双创”的制度规划。武侯区确定了“市场主导+政府扶持+内生性发展”的“双创”工作模式,联动发挥政府和市场主体的作用,政府当好创新创业者的“娘家人”,既立足于市场原则,又从空间布局、载体打造、项目指导、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帮助支持,激励引导创新创业者放心上马、放手大干。
着力构建全域的创新创业空间。武侯区确定了“两核共振、四区联动、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即发挥磨子桥和西部智谷创新创业聚集发展的极核带动功能,促进创新创业街区、园区、校区、社区联动,积极打造遍布全区的创新创业各个点位,凝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合力,使之转化为繁荣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着力搭建服务创新创业者的有效载体。武侯区采取“政府引导、撬动市场参与”的办法,加快创新创业载体建设,规划了一批创新创业载体,采取政府返租等方式,装修并完善配套功能,免费提供创新创业项目。目前,政府返租的首批2万平方米载体已投入使用。在政府的引导下,辖区企业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据初步统计,该区在建和拟建的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共有13处,总面积达11.6万平方米。
着力完善一体化的孵化服务。武侯区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吸引中外创新创业孵化机构入驻。在磨子桥街区,通过政府采购,引进了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专业运营管理机构亿达控股有限公司负责整个街区运营管理。
着力提高政策激励的“含金量”。在政策激励上,武侯区出台了系列优惠措施。今年2月,武侯区政府重磅出击,出台《武侯区促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试行)》,从支持人才聚集、载体建设、企业创新、金融服务、创业活动五大方面,着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高奖励高达200多万元,新政涉及范围、扶持力度为近年来最大的一次。
着力优化服务细节。在武侯决策者看来,对创新创业者的关怀,不光是体现在资金上的补助,更重要的是站在创业者的角度,了解他们在项目包装、法律咨询、股权融资等方面的难题和需求。今年初,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新城e空间”进驻武侯西部智谷,该平台除了包含企业服务、人才培训、创新创业、金融投资等诸多服务,还引入了12名行业专家,为辖区企业提供“博士说法”“资本星探”等专属定制服务。
这些带着温度、暖意的创新制度、措施政策,为武侯创新创业者构建了圆梦的舞台。
强化创新引领
“三个加快” 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百脑汇”4楼,这个昔日的电脑卖场,如今已蜕变为创客空间。借“双创”之势,武侯区将百脑汇第四楼层发展成为小微企业共享创业中心,实现了卖场到创业场、卖电脑到“卖大脑”的转型。短短半年时间,已聚集了美优网、品质家、泼克文化、欧几里得等23个项目,创客人数达223人。
在武侯区,传统产业业态转型升级与互联网新经济培育发展共舞。今年,该区坚持“三个加快”,着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加快构建产学研结合、政企金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抢占产业链的技术高端和技术链的产业高端。2015年10月,武侯区与四川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等1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结成“磨子桥创新创业联盟”,在有条件的社区和街区以及周边高校建设创新社区和创业校区,实现街区、园区、校区、社区四区互动。
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努力提升产业的创新附加值。2015年10月21日,“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于全国“双创活动周”期间正式开街,截至目前,武侯区政府已设立专项基金1亿元,首批返租的2万平方米载体已投入使用,6家新型孵化机构、120个创业公司(项目)、700余名创业者已入驻首批返租载体。今年,街区还将引进10家孵化机构,孵化500家小微企业,在全国性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5家;成立创投基金3支,规模不小于3亿元。
加快新经济的培育孵化,努力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创客经济,已经在武侯区呈星火之势。
以“双创”为引擎,武侯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服务主导型产业结构进一步强化。2015年,武侯区“3主导+1特色”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增加值达到686.9亿元,占GDP比重达到86.4%,同比增长7.8%。
现代产业集聚区板块格局初成。武侯区“三区一城”发展格局粗具规模,形成以人南路为核心的“总部核心区”、以武侯新城为中心的“新兴产业城”、以红牌楼区域为主体的“传统商贸圈”以及以环城生态区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带”四大产业功能区。
楼宇经济效益提升。2015年,武侯区重点商务商业楼宇入驻企业属地纳税达40.93亿元,同比增长15.36%,其中,属地税收贡献过亿元楼宇6 栋,占全市近 1/3。
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释放。武侯区新增企业数连续第12年居全省之首。
国际化导向引领产能提升。到2015年,入驻武侯区的世界500强增加到78家。人南商务区作为现代商务商贸集聚地,拥有6家高星级酒店、50余家世界500强、3家外国领事馆,国际化导向推动产业升级。
原标题:掀创新创业澎湃热潮 激发武侯区经济发展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