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登伦的玉米墙
编者按
雷锋,一个光荣和责任的代名词,如今被新时代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荣耀。为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传递榜样正能量,今年以来,四川省各地、各部门开展了“身边雷锋时代榜样——争创‘岗位学雷锋先进集体’、“争当‘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主题实践活动。
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奋战在农技研发一线的“候鸟老人”康登伦,孤身勇斗悍匪、捍卫群众财产的“英雄民警”吴世红……在活动中,广大党员和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认真践行雷锋精神,立足岗位、敬业奉献,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敬业标兵。今起,本报推出“身边雷锋时代榜样”相关系列报道,聚焦身边雷锋,传递榜样力量。
天刚蒙蒙亮,龙泉驿区西河镇天平13组的一座普通农家小院内,一位老人迈着略微蹒跚的步伐,走向不远处的玉米试验田。浇水、施肥、套袋、观察、记录……一直要忙到天擦黑,他才舍得回家。“每年2月到8月的玉米种植期内,康老每天都要下地搞科研,研发玉米新品种。秋天,他们老两口还要远赴云南、海南等较温暖的地方,租地种玉米。20年了,这种像候鸟一样的生活,从没间断。”说起康登伦,龙泉驿区农林局的同事们都心生敬意。
每年上千公里的辗转奔波,只为多种植一季玉米,多争取一点新品种研发时间。同事们口中的“候鸟老人”,就是“四川省岗位学雷锋敬业标兵”、龙泉驿区农林局退休干部康登伦。从年轻时奔赴大凉山支边,立下从事玉米新品种研发的心愿;到调到成都担任种子公司经理,科研推广玉米品种一肩挑;再到退而不休,耄耋之年还自筹资金研发高产糯玉米……康登伦的大半辈子,与挚爱的玉米研发结下了不解之缘。
退而不休
一生醉心一线农技研发
“找老康啊,他在田头,不到天黑不得回来。”顺着康登伦老伴的指点,记者一行来到附近的试验田。记者看到,一个身材瘦削、头戴斗笠,身着农家打扮的老人在田间劳作。只见他时而细心检查试验田内每株玉米的长势,时而在笔记本上仔细做着记录。
“这是扁头型玉米,丰产潜力很大;这是新研发的250号,芯细、出籽多……”康登伦给记者展示刚搜集到的新品种。“这一小块土地内种了新研发的4种玉米,还在试验数据阶段。”“看嘛,老头子连自己儿女生日都记不清楚,对玉米新品种如数家珍。”一旁,康登伦小儿子小声抱怨着。
记者发现,在试验田里,康登伦细心地为每个种类的玉米贴上“身份标签”。“研究出一个好的糯玉米品种,不只是简单地观察、记载,更多的是对比、筛选、分析等综合评价。有的甚至要经过多年重复播种才能收集到翔实的数据。”康登伦告诉记者。
从上世纪50年代深入大凉山,立志培育适合高寒山区种植玉米品种,到任职龙泉驿区种子公司经理,十多年率领科研团队不遗余力研发推广玉米新品种,助民增收,再到退休后,20年如一日自掏腰包租地,全力研发高产糯玉米,康登伦将毕生精力都奉献在农技一线。
“以前还在单位的时候,他带头搞玉米试验基地,工作忙得经常忘记吃饭睡觉,哪晓得退休了劲头更足,拉到我全国到处跑。”康登伦的老伴说。
退休后,为了找到租金便宜、平整大块适宜玉米繁育的土地,康登伦和老伴北上新疆、青海,南下海南、深圳,什么活都是亲自做。忙了,吃两个馒头就下地,这就是午饭了;累了,抓两把草在地上坐会儿,一支烟的功夫这就休息好了。
“我是农技研发人员,研发高产糯玉米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一生的追求。”一席朴实的话语,是康登伦对自己一生爱岗敬业的真实而生动的诠释。
助民增收
立志拓展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
记者来到康登伦租住的农家小院,一进门一面用木头搭建的“玉米墙”格外引人注目。六层架子上挂满了黑、红、黄、紫等各色玉米。摸着木头架上的玉米,康登伦就像摸着珍宝一样。
“我是一名有着50多年党龄的老党员,党的培养让我成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为国家、为民族略尽绵薄之力,让群众享受到研发成果带来的实惠,这是一名党员的责任,也是农技研发人员的毕生追求。”康登伦老党员的家国情怀令人动容。
记者了解到,早在1992年,康登伦就将自费研究培育的6个糯玉米新品种无偿送给农户种植。“上山下乡是他农忙时节的家常便饭,科技赶场他是逢场必到。特别是龙泉驿区每个乡镇一到逢场时间,老头子和我,一人扛一袋新研发的糯玉米种子到集市上免费发给农民种。”回忆起多年前科技下乡的场景,康登伦的小儿子记忆犹新。靠着糯玉米不俗的口碑效应,龙泉驿区的糯玉米种植面积也从无到有到现在的2万余亩,现在黄土镇、洪安镇的早春糯玉米种植模式也让勤劳的农户早早尝到了科技种田的甜头,形成了成都市菜篮子工程特用玉米种植带,平均每家种植户年增加收入20000余元。
据悉,目前康登伦已培育出400多种玉米新品种,川玉糯一号、川彩糯一号、雪糯、彩双糯等优质糯玉米新品种,在四川各地以及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湖南、湖北等地进行了推广。其中川玉糯一号是我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糯玉米新品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目前我国缺乏高产高品质的糯玉米品种来为直链淀粉的生产提供保障。现在我已研发出20多种亩产接近普通饲料玉米的高产高品质的糯玉米,希望能拓展如工业原料、饲料、药用等糯玉米深加工产业链,帮助更多农民增收。”已近耄耋之年的康登伦,又朝着新的挑战迈进。
本报记者 王丹 文/图
原标题:每年奔波上千公里 只为多种一季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