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搜集千件文物 他想在成都开家“羌医博物馆”

2016-07-11 07:16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唐欢   责任编辑: 史建婷

成都市金牛区金科苑路29号,草木扶疏,曲径通幽,50岁的羌族医生杨福寿,在为他的羌医博物馆正式开放,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放下手中的石器器皿,杨福寿指着房间里大大小小的羌医文物、文献等有关物件,自豪地告诉华西都市报记者,“这里有1000多件展品,是我们羌族文化的‘见证者’。”

历时20多年的文物搜集,尽管遭遇诸多波折,但发轫于年少时的梦想从未改变过。“让羌族医学和羌族文化从川西高原上,走进繁华都市,让更多人了解并将它传承下去。”

学医/

成都求学将羌医馆开进都市

1966年6月,杨福寿出生在茂县雅都乡的一个寨子里,他的父亲是一位备受村民尊敬的羌族医生。当杨福寿3岁时,他就被父亲抱在马背上,顺着蜿蜒的小路,去寨子里为村民看病。

“神奇”“不可思议”,是年幼的杨福寿对“羌医”最初的印象。

“父亲为人看病,从不介意诊金多寡,而乡邻之间,更是相互扶持。”

“我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去帮助更多的人。”1982年,从小学习羌医长大的杨福寿来到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

“羌医和中医有不少共同点。”杨福寿告诉记者,中医有“五行学”,羌医有“四相学”,同样对应人体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种器官。中医讲究“阴阳平衡”,羌医讲求“白黑平衡”,都是说人要在某种特质上要达到平衡,才是健康的状态。

五年后,杨福寿大学毕业,成为在成都从事羌医治病的第一位医生。1992年,他的羌医药研究所、羌医骨科诊所,开进成都市金牛区。

传承/

收徒30人 不乏“歪果仁”

直到现在,杨福寿依然保留着采药前祭拜的羌族传统。“我们用药材的生命来换取患者的健康,所以要祭拜这些伟大的牺牲。”

如何让羌医能更好的传承下去?羌医长久以来多靠师徒口口相传,从医至今,杨福寿已经收了30多名徒弟,其中不乏美国、韩国的留学生。

“有个叫朴都金的韩国学生,在我这里学了两年羌医。”杨福寿笑道,那是个开朗的韩国大叔,偶然在他这里治好了脖子疼后,就“师傅”“师傅”地叫起来了。现在这位“大龄”徒弟已经回国,但每隔几年,还是会回成都,来杨福寿这里喝上两杯。

杨福寿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数据,粗略统计,目前像他这样的羌医,四川有200多人,散落在各地的会羌族医术的有300多人。“我们都希望,羌医能够走进大学校园,并有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

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杨福寿曾建议,要形成培养初、中、高羌医人才的教育体制,并对羌药材资源、生态环境加以重视及保护。今年6月,成都市卫计委针对杨福寿的建议作出回复,回复中提到,要依托成都中医药学会民族医药专委会完成各级各类学术活动,积极培养羌医药、彝医药学历和非学历教育人才。

目前,杨福寿正在准备完成羌医骨科手法治疗腰石病(肾结石)的成都市非遗项目的申请工作。

搜集/

20年搜集千件羌医文物

羌医文物、器皿、采药工具……走进杨福寿小小的“羌医博物馆”,塞满房间的1000多件羌医文物,记载着他过去20多年的足迹。

“从1982年我到成都读书开始,我就想有一天能有一个羌医博物馆,让世人能看见、了解羌医。”杨福寿告诉记者,羌医自成体系,所用的物品也各具特点。

杨福寿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大家都晓得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我们羌医也同样有外科手术的疗法。”

事实上,藏品中除了来自杨福寿家族传承和别人捐献,还有一些是他在走访中寻觅到的,说服别人“割爱”的过程也是趣事多多。

“这个羊耳罐,是用来让羌药发酵的。”这是2000年他在老家茂县的一户农家发现的,原主人不愿转让,杨福寿跟这个羌族汉子喝了一夜的酒。“那位哥哥不但把羊耳罐给了我,还拍着我的肩膀,让我加油好好做下去。”

杨福寿将每件藏品发现的地方,捐赠人的信息,都详细记录做成了小卡片。“这是我对这些同胞的尊重和感谢。”杨福寿告诉记者,每一件藏品都是他的“心头肉”,“它们都是我们羌医的‘见证者’。”

华西都市报记者杜江茜谢燃岸

原标题:20余年搜集1000多件羌医文物 他想在成都开首家民间“羌医博物馆”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