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成都:加速成果转化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2016-07-25 18:21   来源: 四川新闻网   编辑: 曾俊菠   责任编辑: 马兰

发布会现场

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25日讯 7月25日,成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系列新闻发布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在成都举行,成都市科技局、市经信委、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了成都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方面的情况,主要内容包括:强化双创载体平台建设提高成果转化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提升创新能力和成果吸纳能力、强化环境改善提供双创全链条政策和服务等坚强保障。

四川新闻网记者在新闻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近年来,成都大力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按照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促进国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力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制定系列政策 向改革要科技成果转化源动力

为深化科技成果产权改革,成都曾密集出台过系列政策措施,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搭建转化平台、鼓励创新创业、强化创业融资支撑、促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高校院所科研配套改革等方面,形成了7大类48项政策体系。

“为了充分激发国内外高校院所在蓉转移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我市对‘成都十条’进行调整完善和优化升级,出台了《促进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在蓉转移转化若干政策措施》(简称“成都新十条”),”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说,成都提出了“鼓励高校院所与发明人或由发明人团队组成的公司之间,通过约定以股份或出资比例方式进行知识产权奖励,对既有职务科技成果进行分割确权;以共同申请知识产权的方式分割新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早分割、早确权、共享制”的改革思路。

同时,成都还制定出台了“成都人才新政十条”,设立20亿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探索“企业提需求+高校出编制+政府给支持”引才模式,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启动创建“海外人才离岸基地”,推动解决海外人才在蓉创业“硬着陆”问题。实施三项本土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激活本土人才资源。

此外,成都还建立财政引导、多方参与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探索‘拨改投、拨改贷、拨改贴’的财政投入方式,设立2.3亿元的市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设立9支天使投资基金,规模达9.08亿元,已投资中小微企业23家。”丁小斌介绍说,成都还设立2.5亿元市科技债权融资风险补偿资金,引导11家银行共建35.8亿债权融资资金池,财政杠杆放大15倍,累计为260余家企业提供信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6.4亿元。开发规模1亿元青年大学生“创业贷”产品。2015年,引导新增注册天使投资和创业投资基金52支,新增科技贷款466.05亿元,全市A股上市公司6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4家,初步形成“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

优化载体布局 以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承载能力

“我们推进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建成总面积142万平方米孵化器群体和49个公共技术平台,创造了‘盈创动力’投融资模式,加快建成科技改革先行区和成果转化示范区。”对于如何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平台,丁小斌也做了详细介绍,成都高标准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基地和成果转化园区,加快建设西部创新第一城,“推进中韩、中法、中德、中古、新川等国际产业合作园区,促进国际人才、资源、成果在蓉交流交易。”

同时,成都优化布局“3+M+N”双创载体,重点打造3个双创载体引领区,即:高新区“菁蓉国际广场”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打造全国最大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天府新区“天府菁蓉中心”围绕信息安全、智能制造等产业,布局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郫县利用富士康闲置公寓规划建设“菁蓉小镇”,吸引27家新型孵化器和926个创业项目入驻,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小镇。

打造“M”个双创载体集聚区:武侯区联合四川大学共建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高新区联合电子科大共建“一校一带”,金牛区联合西南交大共建环交大智慧城等,促进双创资源加快汇聚,科技成果聚集转化。打造“N”个双创特色区:建成蓉创茶馆、明堂创意中心、东郊记忆等双创载体特色区,推进区(市)县差异化创新发展。全市共建成各类双创载体193家,总面积1503万平米,其中21家众创空间纳入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

此外,成都还推进建设创新服务平台,建成“科创通”创新创业网上服务平台,已聚集科技企业上万家、科技服务机构569家、服务产品1750款。构建银企校院“四方”对接服务平台,助力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99个,在重点产业领域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1个。2015年,全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236.33亿元,同比增长59.8%,吸纳技术合同成交170.36亿元,同比增长24.0%。

催生小微企业 提升企业科技成果吸纳转化能力

“去年以来,成都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释放微观主体活力。”丁小斌介绍说,2015年,成都全市新增科技型企业11032家,全市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市场主体990户,“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50318户,同比增长29.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07个百分点;注册资本累计达35184.87亿元,同比增长23.37%;新登记户数和新增注册资本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排名第2。”

为支持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成都还制定实施了《成都市技术交易补贴管理办法》,支持企业吸纳转化科技成果。2015年企业法人输出技术、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180.73亿元、115.74亿元,占全市总额的76.5%和67.9%,企业已成为技术成果最大供求方。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促进创业企业与服务机构“精准对接”。2015年向近600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创新券5270万元。

为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成都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参与制定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创新产品,全面落实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2015年,企业专利申请量53268件,占全社会申请总量68.7%,企业授权量33430件,占全社会授权总量74.5%。“十二五”期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27.6%;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753家;建成各级各类企业研发机构近1000家,累计支持研发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600余个,创制国际、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1498项。

软硬环境打造 营造成果转化良好生态

“成都着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基本形成‘两级法院、五个知识产权庭’受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管辖格局,”丁小斌介绍说,成都被欧洲通讯社评价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做得最好的城市”。同时,成都有7个区(市)县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县,高新区成为西部首家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我们还定期发布成都知识产权发展与保护状况白皮书。”

据统计,2015年,成都市专利申请量为7753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29791件,分别居同类城市第2、第3位;注册商标总量达14.7万件,继续领先中西部城市。

在政务服务环境打造方面,成都深化落实“放管服”行政体制改革,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完成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荣获全国移动政务影响力“十佳城市”。2015年,全市新增注册资本6545.93亿元,同比增长103%,增速高出全国平均水平54.8个百分点。

“我们接下来将重点推动落实‘成都新十条’,支持在蓉高校院所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深化科技成果‘三权’改革。”丁小斌表示,成都将深化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着力提升“菁蓉汇”“创交会”两大双创品牌活动。

同时,成都还将聚焦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优化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和产学研协同机制。深化环高校院所成果转化区和优化“3+M+N”双创载体建设,加快校地共建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升级“科创通”平台,着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创业导师队伍。深化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环境保护,营造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

原标题:成都:加速成果转化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