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地沟油”的乱象,国务院办公厅曾专门下发《关于加强地沟油整治和餐厨废弃物管理的意见》,组织开展地沟油等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
昆明市每年产生3.6万吨“地沟油”,是首批试点城市之一。不过,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昆明市三家专业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的企业,每月回收的“地沟油”和总量相比十分有限。专业收运处置企业闹“油荒”,那些“地沟油”都流向了哪?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其中又有何利益链条?记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地沟油”多流向小作坊
汪配能是昆明韬斌化工有限公司的收油工人,每天他都要开着收油车穿梭在市区,跑七八家餐饮店,一勺勺舀出隔油池里的“地沟油”,并在每家店里的“地沟油流向清单台账”上记录下日期、重量等信息,然后装车拉回公司。这些“地沟油”经无害化处理后,将卖给生物柴油企业。
“不过,现在油不好收了。”汪配能说,除了餐饮业生意下滑等原因,更主要的是不少黑作坊和他们抢油。
作为昆明市为数不多专业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的企业之一,在昆明韬斌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陆阳看来,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正规军”。
“我们要先跟餐馆签合同,明确我们的用途范围,并向其支付一定的费用。黑作坊就没这么多讲究了,有的冒充我们的收油工人,有的抬价找餐馆买,买不了就偷,不少锁链锁起的室外隔油池都被撬过。”陆阳说。
陆阳告诉记者,几家专业收运处置餐厨废弃物的企业每月回收的地沟油量占昆明每月产生的“地沟油”总量十分有限,其他多数流入了黑作坊等非正规渠道。“不同于黑作坊,我们每次‘地沟油’的进出都有台账,出账是卖给生物柴油企业做原料。而黑作坊处理后的‘地沟油’具体去向是不明的;最令人担心的是,其有‘回流餐桌或者掺在食用油里出售’的风险。”
“我们三家企业虽然和昆明8000多家餐饮店签订了合同,可‘收不到油’的问题依旧没改变,设备和收油车也时常闲置。”昆明兴海林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友兴说,“油荒”让他们陷入了尴尬。因为收不到足够的地沟油,这三家企业拟“抱团”整合成一家。
据昆明市城管局介绍,截至2015年底,昆明主城8个区共有16953家餐饮企业,每天产生餐厨废弃物约500吨。按照餐厨废弃物物理性质含油20%计算,昆明市每天产生地沟油约100吨,全年就有3.6万多吨。
李华(化名)在昆明经营一家小餐馆已经多年,他坦言,只有部分餐馆签订了定向回收协议,更多餐馆游离在外,“小餐馆有不少是黑作坊来收油,拿去做什么了就是笔糊涂账。”
地点隐藏、设备简陋、污水横流、恶臭刺鼻……这是记者实地探访昆明几处“地沟油”黑作坊后最直观的感受。记者来到昆明市五华区沙朗乡,在山洼里的一片玉米地中间,看到了一个十分隐蔽的小作坊。小作坊大门紧锁,隐藏在一个闲置的厂房后面,经过三道铁门才能进入。小作坊墙外的地里有三个简易池子,里面蓄满了很脏的液体,散发着阵阵恶臭;院子里空荡荡的,桃树等植物被熏得乌黑。在昆明城郊,这样的黑作坊仅张友兴知道的,就超过30家。
据昆明市城市餐厨垃圾处理厂运营负责人胡国峰介绍,小作坊目前只能生产出毛油,回流餐桌的可能性极小。
为何“地沟油”能逃离监管?
一面是“地沟油”部分去向不明,一面是有暴利可图的灰色利益链条。“这些黑作坊的利润可高达30%,远超我们,而这一链条的前端,是无数餐饮企业的跑冒滴漏,是大量的‘油耗子’、黑作坊。”在张友兴等业内人士看来,违法成本低的背后,也显示出了“地沟油”管理处罚力度的软弱。
记者采访了解到,昆明市作为全国首批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2011年,就以政府令形式制定了《昆明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明确由城管、工商、质监、环保、食品药品监督等部门齐抓共管。该《办法》还提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应当建立相应信息平台,对餐厨废弃物来源、数量、收集、运输、处置、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情况进行有效监控。
但多年过去,为何职能部门对地沟油管理还是没有一本明账?为何还有众多流离在监管之外的“地沟油”?
对此,昆明市城管局一位工作人员坦言,目前昆明市餐厨废弃物处理正处于过渡阶段,日常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由专业收运处置企业进行集中收运和无害化处理。在《办法》实施前,只有昆明市环保局对5家餐厨废弃物处理企业的市场运营行为进行了批准,但在监管上的确存在不完善的地方。
昆明市环保局称,他们批准的这5家企业,只是认可他们具备收运处理能力,环保部门负责监管废水、废物、废渣处理等。
“每天‘地沟油’的回收、处理量,眼下确实还没有精准的数据统计。”昆明市环境卫生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邓旭翔说,由于点多面广,餐厨垃圾收运过程相关部门执法难度大,各部门未形成合力,也没有专业的餐厨废弃物管理执法队伍,餐厨垃圾收运对象不能100%覆盖,收运量和处理量的吻合率难以掌握。
“地沟油”不能再继续“玩失踪”了
眼下昆明“地沟油”回收处理的乱象,让胡国峰心里也有了担忧,“项目建好了,自己和那几家企业一样‘吃不饱’怎么办?”
业内人士表示,在很多城市,对“地沟油”实施有效监管都是难题,大量“地沟油”被黑作坊收购,加工后流向游离于监管之外,暴露出餐厨废弃物从回收到市场流通,有太多的监督漏洞需要修补,在利益诱惑面前,仅靠行业自律远远不够。
“这需要政府可靠的管理,确保回收的‘地沟油’流入到正规渠道,规范、透明地处理和流回市场。”云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樊坚认为,一方面要规范地沟油收运等关键环节,严格监督管理;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同时加大对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畅通“地沟油”正规出口。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金子强说,治理前端,堵住源头,严惩违规者,才能让“地沟油”的利用有的放矢。他建议应尽快出台监管的法律法规,明确严厉的处罚措施,提高违法成本,提升执法效力,摆脱以往“见子打子”监管手段。
有业内人士建议,破解“地沟油”问题,还应在收运处置资质上严格控制,针对“地沟油”收运、处理,相关单位还需要加大协作力度,同时有必要建立社会监督体系,相关信息向社会公开,进行信息共享。
李华也说,不能再让“地沟油”在监管缺失下继续“玩失踪”了。(采写记者:邹明仲、王阳、侯文坤、浦超)
原标题:每年3.6万吨“地沟油”去哪了?——昆明“地沟油”流向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