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川博鉴宝歪货多 专家戏称宝贝大多是90后

2016-10-03 16:33   来源: 华西都市报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史建婷

3

4

国庆大假期间,四川博物院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步入川博,不仅是来参观举世闻名的张大千书画,或者汉代陶石艺术,还有热衷收藏的市民带着自家宝贝来参加鉴宝活动——有人抱来了题着雍正款印的双耳瓶,有人徐徐展开“绝版”《清明上河图》,甚至连拍出了天价的“鸡缸杯”也从市民的红布袋中捧出,可惜逃不过专家们的火眼金睛:这些都是歪货!

10月1日至4日,四川博物院举办国庆公益鉴宝活动,免费为公众提供收藏品鉴定、展示以及藏家交流的平台。特别是2日、3日下午的鉴宝环节,四川省著名书画、陶瓷、杂项鉴定专家甘晓,四川省文物总店副总经理、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李天勇,四川省著名陶瓷、玉器鉴定专家唐俐亲自坐镇,活动现场热闹非凡,可惜真品大约只占一成。

资格歪货原是“90后”

2日下午,文物鉴定专家甘晓、唐俐、李天勇等名家亲自坐镇四川博物院,不少爱好收藏的市民小心翼翼地捧出宝贝求鉴定。有人为专家竖起的大拇指而喜不自胜,也有人为一句“歪货”拂袖而去。

下午两点不到,不少市民携“宝”而来,排队领号。等候的过程中,有的藏家按耐不住兴奋,掀起报纸或者红布包的一角,立刻赢得一片啧啧称赞之声。大多数人信心满满,眼睛充满希冀,笃定手中的“传家宝”就是一件稀世珍品。问及宝贝的来历,藏家自豪地分享说,那些报纸层层包裹的字画,或者行李箱装来的瓷器,有的来自祖传,有的从朋友处交换,大多数宝贝是从古玩市场上淘换而来。

不过当鉴宝活动正式开始之后,宝贝在专家的“望闻问切”之下现了原形:清代雍正年间的双耳瓶居然采用了合模工艺,而且瓷胎、釉色、绘画技术都与清朝的工艺格格不入,实际上是现代仿制品;所谓的“绝版”《清明上河图》,居然是件经过做旧处理的现代印刷品。

此前,收藏大咖刘益谦豪掷2.8亿元购得明代成化鸡缸杯,并任性地用此杯饮茶,此举在收藏界一片哗然。当天下午,有一位中年男士从木匣子中小心翼翼地取出“鸡缸杯”,从形制上看只有酒杯大小,3位专家一致认定是现代工艺品。

“今天下午瞧了200多件‘宝贝’,确实是假的多、真的少,真品大约只占其中一成。大多数藏家兴冲冲抱来的资格‘歪货’,其实是经过做旧处理的‘90后’,1990年代艺术品交易市场刚刚兴起之后的产品。”李天勇又一次鉴定了一件清代的书画作品为“歪货”之后,遗憾地告诉记者。

专家提醒别想“捡漏”

虽说“歪货”云集,也有精致的宝贝十分“扯眼球”。一位头戴鸭舌帽的中年男子,从红色的书包中取出一方红布,细细翻开,从一个镶嵌了玉的紫檀木匣子中取出一方砚台。他自称这是热衷收藏的父亲的遗物,是一块清代的澄泥砚。几位专家鉴定之后,确认这块质地细腻、宛如婴儿皮肤的砚台是“四大名砚”之中的澄泥砚,虽然砚台的年代和主人还有待考证,但从品相来看,已经是鉴宝活动中为数不多的珍品。

细聊才知,这位鉴宝者出自书香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知识分子,平日喜欢赏玩砚台字画,不惜花费重金收藏。甘晓赞叹不已:“好东西会说话,这就是流传有序。”

甘晓参加民间鉴宝活动已有10年,在他看来,收藏只能是人们茶余饭后调解情绪的一个爱好,而不能视作一夜暴富的途径:“在不影响生活的情况下,大家通过收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生活质量,但靠收藏发财真的很难。搞收藏的门槛很高,不光要有钱有闲,还要有技术。”

他奉劝各位藏家心态平和,只把收藏当作养花遛鸟一样的爱好:“捡漏大多发生在行家里手之中,他们有大量的财力、知识储备,而普通人不要天天想着捡漏,天上不会掉馅饼。收藏就是一个玩儿,不要攀比,致富慎重。”

华西都市报记者 曾洁 摄影报道

原标题:川博鉴宝歪货多 专家戏称宝贝大多是90后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