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与道教追求的清静无为、自然逍遥一脉相承 资料图片
嘉宾
蒲亨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教育部学位中心评审专家,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审专家。长期从事中国音乐教研,已发表传统音乐与道教音乐专著合著16部,文章140余篇。代表性论著有《道教与中国传统音乐》《中国鼓文化研究》《印度文化史——音乐》(译著),论文有《二泉映月曲式与阴阳观念》《道教音乐特征简论》《道教科仪音乐历史考查》《论民歌的基础结构——核腔》《苗族民歌研究》。
手记
2016年12月
音乐和宗教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二者相互影响,须臾不可分离。在成都,走进文殊院、昭觉寺,你能听到佛教绕梁的梵音;踏入青羊宫,又能闻得道教缥缈的仙乐。音乐就像连接宗教与世俗的桥梁,指引着人们跨越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个性差异的鸿沟,在思想上形成一种无法言喻却又不约而同的向心力。
道教作为诞生于中华发展于中华的本土宗教,在内涵上与中华文明有着天然的亲缘性,流传至今的道教音乐经典颇多,包括《蓬莱仙韵净天地神咒》《南清宫》《仙家乐》等。值得一提的是,道教音乐在漫长的岁月中,与中国民乐相互融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音乐与中国民乐融合得最有名的曲目,当属著名音乐家华彦钧(阿炳)所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曲目被世界认同并引为经典。《二泉映月》带有明显的道教音乐特征,这是因为华彦钧生于道士之家,年轻时就已精通道教音乐的各种演奏方式。可以说,道教文化对他一生的艺术活动影响巨大,成为其艺术创造的基础。
道教音乐虽与中国传统民乐相互影响,但也保留了其独有的宗教特点和审美方式,比如道教崇尚清静无为,道教音乐在审美上就讲究一个“静”字。在平静舒缓的音乐之中,将自然、逍遥和洒脱的寓意阐释得淋漓尽致。正如《道德经》所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而这份静,在今天喧嚣忙碌浮躁的都市中,确实珍贵。
实录
道教音乐,传承中国音乐的“神”
古老的音乐至今生机勃勃
道教音乐在中国音乐体系中,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的特殊价值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教音乐保持了完整的传统性。在当代社会思潮冲击下,许多原生态音乐或民乐已经消亡或濒临消亡,比如《川江船夫号子》等,这是因为音乐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已经成了历史。道教音乐比较特殊,它有着稳定兴盛的信仰力量和广泛的受众基础,生态环境依然保持得很好。此外,全国各地的道观也存在着不少仪式,使得道教音乐始终保留着传统的面貌长存于世,至今还是生机勃勃。
第二,道教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根基。我认为道教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国民族音乐精华和根基的集中体现。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道教音乐是一个历史传承,非常稳定地延续下来。数千年来,道教音乐很少受到城市动乱和西洋音乐的影响,所以它将中国传统音乐形式和神韵非常集中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从而使后世能够从中听到中国特有的民族声乐。
第三,道教音乐古风犹存。道教从东汉建立伊始,就有诵经和诵唱,在他们看来,经就是乐,乐就是经。因此道教音乐在道教文化中地位很高。道教把经乐看得很神圣,不轻传,不乱改,保留了很多古老音乐的面貌。今天道教音乐保留了很多古老的经典,汉晋时期至少有6首,唐宋时期有20首,南宋元明时期就更多了,这在中国音乐史和世界音乐史上都是罕见的,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一个非常宝贵的传统遗产。
今天,我们能够听到的道教音乐名曲有很多,比如《蓬莱仙韵净天地神咒》《南清宫》《玉皇赞》《三上香》《仙家乐》《迎仙客》等,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古代中国音乐美活的呈现
当代社会精神文明中,道乐具有长盛不衰的多种价值,但其核心价值是活态文物,这是我研究的一个观点。道乐是古代中国音乐美活的呈现,真实再现了古老的音乐美感和中国人艺术创造的能力与水平。
当然,道教音乐的价值不仅只是这一点,其他的价值都是从活态延伸出来的,比如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道教音乐千余年的发展中,在宗教影响下形成了独有的审美风格,经过多少代大师的积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即使说达到了世界高度也毫不夸张。比如《二泉映月》是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的民间音乐,但从本质上来讲,它是地地道道的道教音乐,这与其创作者阿炳的道教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道教音乐是非常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除了具有音乐的性质外,还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透过道教音乐,我们能够对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心理、养生和科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因此我们应该像保护文物一样保护其原貌,使它能够继续体现其固有价值。比如说瓷器、字画,大家知道越是古老越值钱,如果一个宋代的字画或瓷器,我们拿来修补一下,或者用现代人的审美来改变它,这东西马上就不值钱了。必须保留原貌,其价值就在这里,只有真正把它的原貌保护好了,它的价值才能体现,也才能为当代服务。
道乐与民乐相互作用
过去很多人认为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是两回事,这是对道教音乐的误解。实际上道教音乐本身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跟民间音乐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道教音乐起源于宗教事务,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民间音乐的影响,使其更加能够被公众接受。但反之,道教音乐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力也是不间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在古代,民间教育程度普遍有限,而道教的相关人员通常比一般老百姓在文化修养、音乐修养、艺术造诣上要更高一些。所以当民间音乐发展遇到了瓶颈,道教音乐就会发挥作用,使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这种例子非常多,包括戏曲,戏曲音乐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道教音乐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纯粹地反映了中国音乐的神韵,同时对民间音乐起到了促进集中的作用。
对话
清淡含蓄,无声胜有声
道乐欣赏如嚼橄榄
记者(以下简称记):欣赏道教音乐与世俗音乐有何不同?
蒲亨强(以下简称蒲):道教音乐虽和民族音乐是同根生一体的,但毕竟受到宗教影响,所以跟一般的民乐在审美上还是有不同。
第一个不同就是平中见奇,听起来好像很平淡,不是那么夸张,但从哲学观念来说,它就是反对用音太多,反对把音用得很多很快很急,力争用少量的音来表达博大的印象。所以,欣赏道教音乐不能像欣赏世俗音乐一样,看有没有高潮,欣赏道教音乐就像嚼橄榄一样,要慢慢嚼,才能感受得到其中的滋味。
第二个不同是养生。追求养生是道教理论体系非常重要的支点,因此在音乐上,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安静,让人在静下来后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记:道教音乐作曲风格与民乐区别在哪里?
蒲: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它没有版权。道教音乐的作曲主体并非个人,而是众多道人世世代代积淀传承下来,不断加工形成的。因此它具备许多独特的元素。
道教音乐的作曲首先必然是集体创作,并且依靠师门进行传承,它的自身特征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宜简、宜繁。一个基本曲调可以配很多不同的唱词,再在唱式上进行一些微调,就变成了另外的经乐,但框架和本质可能相通。第二,讲究一个音简,音乐形式不复杂,不强调矛盾冲突,强调统一、和谐。
道乐精髓在“韵”字
记:道教音乐可否用现代方式演奏?
蒲:在有些人看来,道教音乐与打击乐在某些程度上有共通之处,也有人在研究能不能用西洋打击乐的方式来演奏道教音乐。我认为这是绝对不可以的。道教音乐作为中国最古老最传统的音乐形式,它有自己独特的特质,重内在的清淡含蓄之美,说白了,不追求华丽。而现在很多音乐追求外在热闹,用这种方式演奏道教音乐,听起来震耳欲聋,高潮不断,在我看来这已不是道教音乐了,因为这些人把道教音乐的根都丢掉了。
从道教音乐的作曲和演奏来看,一定要善于抓住道教音乐的神韵,要柔,不能很刚,最重要的是含蓄。白居易有一句诗,“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再热闹,再花哨,但真正抓住人心,这个片断可能恰恰是无声的时候,可能是音乐最弱最低的时候。要从这个角度理解道教音乐,它一定是平中见奇,简中见深、见大,然后在含蓄中体现它的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道教讲究韵,意犹未尽、弦外之音、回味无穷,这是韵,这是道教音乐的精髓。
记:现在去哪里听正宗的道教音乐呢?
蒲:自然要到有传承的道观。怎样判断它到底正宗不正宗呢?有一个简单的经验,如果一个道观每天坚持有课诵,那至少证明这个道观的音乐保存得是比较完好的。当然,再进一步,可以从这个道观在演奏道教音乐时法器、曲目的数量等方面来进行考量。
道乐养生在“静”字
记:道教音乐养生的原理有哪些?
蒲:我们知道,道教很重养生,从创立伊始就在不断探索怎么长生不老,当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养生方式,比如炼丹、吃药、运动等等。南北朝时候,有个著名的道教人物陶弘景,他总结养生方式,提出了诵经的养生功能高于一切的说法。前面也讲过,在道教中认为经就是乐,乐就是经。所以道教音乐的养生作用就被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道教音乐为什么能养生?简单来说,因为它能够让人平静。别小看这个平静,从生理上讲,人处于平静状态,身体的机能将恢复正常,各种损耗也会大幅减少。从心理来看,大多数人的大脑都处于高速运转之下,经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愤怒等不良情绪,它对人的损害是很大的。道教音乐能够让人平静,将负面情绪都摒弃掉,对健康的好处不言而喻。这方面我有很多案例调查,有的人就是得了一种心理疾病,在道观里面听音乐,听一两个月下来身体就好了。不过遇到此类疾病还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