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权威声音释疑雾霾谣言

2016-12-22 10:29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近期,我国发生持续大面积重污染天气,多地出现“爆表”情况,引起舆论高度关注。大家纷纷热议,对抗雾霾,是不是只能靠风呀?造成成都此轮污染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呀?为什么要跟机动车“过不去”啊?应急预案启动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会达到什么效果呢?对于大家关心的问题,记者梳理了相关专家和部门的解答。

问:对抗雾霾主要靠“等风来”吗?

清华大学王书肖教授:

污染的产生不是一时一日,污染的治理也难一蹴而就。目前,我国许多城市正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叠加的时期,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处于高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很艰巨。许多地区污染的发生发展受自然边界条件的影响显著,比如风速、湿度、边界层高度等这些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情况下,这个表现就更加突出,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而一些地方本身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还是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要彻底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必须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天不帮忙的时候,人就要更加努力。我们既要对区域联防联控应对重污染天气有信心,也要对大气污染治理的长期过程有耐心。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全社会共同减排,重污染天气就会越来越少,环境空气质量就会越来越好。

问:成都此轮污染天气的原因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冯银厂教授:

从主观条件看,成都的能源结构在全国来说是比较合理的。近年来,成都在调整产业结构、推行使用清洁能源方面做了许多努力,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成都还有许多小而散的工厂,这些工厂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和配套治理设施都比较差。因为量大而分散,所以相关部门对其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因此在这方面还需要多下功夫,培养企业环境守法意识,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环境执法检查。除了工业排放外,移动源对PM2.5、PM10的贡献是比较大的。成都的机动车保有量目前是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所以,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绝对不能忽视。

而客观来看,成都地区以及四川盆地是我国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区域,这是由特殊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条件造成的。成都地处四川盆地腹心区域,风速小、云雾多、湿度大,特别是秋冬季节降雨大幅减少,近地面逆温频率上升,空气环境承载能力下降,也容易诱发雾霾天气。

问:治理空气污染为什么要跟机动车“过不去”?

成都市大气办:

从近年来我市出现的重污染天气的空气质量指标数据监测情况来看,首要污染物指标均为PM2.5。通过南开大学国家环境保护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对我市大气颗粒物来源长期跟踪解析结果,机动车作为移动源,在PM2.5中占比最高(27.9%)。因此,在预测未来会出现重污染天气时,提前实施车辆限行,特别是单双号限行,对降低重污染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减轻空气污染程度有明显作用。

然而从我市前些年及国内外多数城市应对重污染天气的实践工作证明,对预测出现的不同程度重污染天气,对应的应急措施也需由低到高,有序开展。我市制定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和《关于空气重污染期间中心城区实施临时交通管理措施的通告》中提出,在启动橙色预警时,我市车辆限行政策为将原有的二三环间的限行区域扩大到绕城以内;而只有启动红色预警时,才能实行绕城高速公路(不含)内车辆的单双号限行措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车辆限行对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

问:应急预案启动后我们采取了哪些措施?会达到什么效果呢?

成都市大气办:

按照我市制定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试行)》规定,启动橙色应急预警后,我市各级部门采取的应急强制减排措施主要包括: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内)禁止中心城区土石方开挖、强化湿法作业、散装材料和渣土等运输车辆禁行,加大全市道路保洁和冲洗除尘,扩大黄标车及尾号限行车辆的限行范围,未达标排放生产企业限产停产,严禁露天焚烧垃圾、农作物秸秆和露天烧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等。根据我市11月中旬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评估结果,以及按有关大气研究专家对北京、天津等京津冀城市采用同等强制措施的综合评判分析,此次我市启动橙色预警所采取的强制减排应急措施,可实现污染物减排10%-20%。鉴于我市及周边城市区域性气象不利污染物扩散的情况,为有效缓解我市空气污染程度,尽量减轻空气污染对公众健康的影响,采取强制减排措施控制区域内污染物的排放水平是非常必要的。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1-10月,PM2.5和PM10平均浓度较13年同期下降16%以上;2015年1-10月,我市PM10、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了12.4%、20.3%。今年1-10月PM10、PM2.5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13.2%、12.7%,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同比增加24天。今年春夏时节,大家在朋友圈中“晒蓝天”的频次明显高于前几年,大家也切身感受到了空气质量的改善。

这也得益于成都采取的各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然而,入冬以后重污染天气频发,大家还是感觉到了反差。这也进一步说明,空气质量的彻底改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将攻克大气污染的关键科学问题、产业技术支持、相关社会和经济政策应对等关键因素整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推进空气质量的进一步改善。

本报记者 缪梦羽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