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朱海丹)12月28日报道 五彩缤纷的鲜花、绿色的植物、平整的人行道、气势磅礴的文化走廊……记者昨日在位于十二桥路的“宜居水岸”工程样板段看到,河道两旁环境优美,河道贯通,达到岸清水绿,亲水宜居的目的。据了解,目前,“宜居水岸”工程市级示范项目包括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槐树街—二环路西—段,全长7.4公里)及府河段(全长约8.9公里)已启动,预计于2017年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
整治82条河流
清水、绿地串联起千年古都
据城投集团董事长郑尚钦介绍,成都市中心城区“宜居水岸”工程是—个系统工程,将按三年分期整治现状水域的主河道、支流沟渠共计82条,通过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手段,构建六河、百渠、十湖、八湿地的水网体系,打造“六河贯都、百水润城”的美好成都。项目实施将按照城市规划结构,注意提炼二千多年成都历史文化精髓,用清水和绿地串联起千年古都的深厚文化。
同时,将借鉴国内外治水典范城市的成功经验,立足成都实际,顺应城市发展规律,把国际化大都市的现代音符和成都深厚的历史文化相整合,为美丽成都典范城市建设提供参考样本和可复制的经验。
工程以“治水”、“三通”、“生态河道”为基本功能目标,以凸显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为索引,引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等设计理念和建筑工业化现代建造方式通过BIM技术、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等手段,形成集生态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着力打造“两江抱城、宜居水岸”的美丽成都。
郑尚钦表示,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将坚持‘以人为本、顺应民意’的群众工作理念,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征集市民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关注民生工程的热情,提高全市人民对宜居水岸工程的知晓度和参与度。“工程建设将采用分段、分幅、滚动施工及建筑工业化施工方式,尽量较少对周边交通和居民生活影响,是‘宜居水岸’项目真正成为惠民生、顺民意、接地气,受欢迎的民心工程。”
收集雨水浇灌植物
完成后市民可以荡舟欣赏成都文化景点
据城投集团副总经理陈崑介绍,“宜居水岸”工程市级示范项目包括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槐树街—二环路西—段,全长7 .4公里)及府河段(全长约8.9公里)。首期启动建设的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估算总投总投资约16亿,预计于2017年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建成,2018年6月底全面完成工程建设。
工程将优化提升35.8公顷滨河绿地、重点打造11个特色景观节点,串联约8km滨河绿道与漫步道,改造约10.4Km河道驳岸,提供8处复合公共服务设施,整治92栋建筑风貌,改造约4.6km河堤、约2.5km硬质河底,实施约9.2km河道清淤、约2km截污管道工程,沿河新建泵站、水闸等设施。
“每一个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舒适的水环境,成都传承几千年水改造的历史,本次工程将学习借鉴世界典型发达国家水利改造成功经验,把世界经验移植到成都,82条河流,按照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理念全程打造水岸宜居效果。”陈崑告诉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宜居水岸的魂在“宜”字上,水环境综合整治要让成都的千万市民感到宜居的生活环境。
“水域综合整治工程主要解决清(亲)水问题,要让水清,更要让人和水亲近起来。”陈崑表示,本次工程不对沿河两岸建筑物进行拆迁,仅对河道两侧规划履带控制线内实施整体提升改造,对部分老旧建筑里面进行提升。
据了解,水岸宜居工程还加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主要体现在在沿河驳岸、通道上全面采用海绵城市施工工艺,最大限度让地表水通过渗透,自动进入地下完整的收集系统,不让地表水流到已经整治好的河流渠道里,“雨水进入净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将用来对沿河绿色植物进行浇灌,同时还可做做园区道路的冲洗,冲洗完了的水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系统里。”
在智慧城市方面,将会运用一套完整的数字化系统来对河流防洪、清洁、污染度的预测。并对沿河灯光采用数字化技术控制灯光,让人亲近的时候灯光可以亮起来,让人远离的时候灯光可以降下来,“这都是一套完全自动化的系统,相信不久将来,展示在市民面前的是充满海绵、智慧、美丽的水环境。”
在示范段里有11个历史文化景点,未来宽窄巷子、琴台路、浣花溪以及正在实施的千诗碑等多个景点将通过水域连接起来,从水域文化到旅游文化的延伸,“水岸宜居工程完成后,成都东南西北所有景点会靠水域连接起来,通过水路运输连接,实现让市民在西郊河码头荡舟一直到浣花溪公园,在水面上欣赏成都美景。”
陈崑还透露,示范段工程启动后,成都市中心城区主要河域改造将逐步把示范段的示范效应散播出去。
样板段河道已贯通 采用“会呼吸的地面”可防涝
目前,已经实施完成的样板段改造主要还是在“宜居水岸”工程整体原则下进行,与过去相比样板段将呈现河道贯通,解决断流问题;打通道路,完全连通沿河两侧通道;连通绿化,让滨河绿化成为一个整体。
沿河两岸道路完全打通,通过区域调水等手段提升景观环境水量。并改造硬质河底、清理基底、新建截污管道,消除黑臭水体同时在合适的条件下,结合两岸空间,对沿岸的硬质驳岸进行生态化改造,最后达到岸清水绿,亲水宜居的目的。
在样板段,记者看到,岸边的人行道上,采用最先进的透水理念,被誉为“会呼吸的地面”。人行道上采用全天然彩色石材,在视觉丰富的同时,其独有的开孔表面及空洞互相连接的内部结构,使参透率可达95%,极大减轻城市排水管网压力,暴雨时,城市水涝不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