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参观示范段 在心愿墙上写下美好愿景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朱海丹)12月28日报道 今日下午,市民代表参观了“宜居水岸”首期启动建设的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样板段。这些参观者中,有著名的水利专家、有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也有从外地迁居至成都的市民。参观完示范工程样板段后,市民们纷纷点赞。
市民点赞 希望重现清水、亲水的环境
“成都天府之国的美誉是名不虚传的,现在城市里到处都像公园一样,有很多花花草草,散步、休憩都很方便。”参观者鲍大妈今年已经76岁了,1967年,她从老家石家庄来到成都,在这里一待就是50年,回忆从前她说:“刚来成都的时候水非常清澈,可以看到小鱼儿在水中游。”今天看了示范段,她感觉不仅是河水变清了,河道两岸也装饰的非常美丽,“我都拍了好多照片,希望可以重现五、六十年前的清水环境。”
69岁的张登培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他告诉记者,小时候,自己经常和同伴去河边抓小鱼小虾、嬉戏打闹,在河边长大的美好记忆一直铭记于他心中。张登培认为,“宜居水岸”工程的启动,不仅仅是造福于这一代人,也能让后代也能像他们一样能够亲水,清澈的河水成为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
据了解,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的初步方案设计已完成,目前正在征集公众及专家意见进行方案深化设计。自项目公示后,已累计收集市民针对公示方案的咨询意见及优化建议100余条,主要是针对水质水量、绿化景观、配套设施完善、景观亲民等方面。
“例如,有市民提出沿河两岸的植物一定要具有多样性,还有市民建议要多建绿地,游园,方便日常休闲活动,以及步行、骑行等健身活动。”成都城投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均会在工程的前期设计中加以重点体现。在夜间照明和行人安全问题上,会根据沿线各段不同的文化内涵及景观主题采用多样性的景观照明,结合监控等配套设施保障行人安全。
专家:从水污染治理升级到生态修复 宜居水岸工程标志着成都治水历史的飞跃
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认为,“宜居水岸”工程标志着成都治水历史的飞跃,“前几年,成都治水集中在水污染上,许多工程目的都是将污水变清,而现在在水治理上更加重视生态修复,治水上升了一个台阶。”
他还表示,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选址非常好,从槐树街至浣花溪在一段文化底蕴比较丰富,有西汉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也有唐宋时期人们游江观景的活动,同时还反映了清代时期成都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格局,从西汉到清代的历史集中反映出来。
一廊、三段、多节点 打造景观展示、市民休憩等于一体的水文化体验长廊
著名高级园林工程师林锡葵是示范工程样板段设计者之一,在他的眼中宜居水岸就是要让市民感受到舒适的环境,“所以在岸边不仅要有绿化植物,还要打造更多的文化景观设置节点,可以让市民在坐下来休息。”
据了解,除了恢复水质,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将形成一廊、三段、多节点的规划结构,凸显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打造集商业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
其中,少城文化展示段(槐树街-蜀都大道的西郊河段),利用新增绿地连接滨河空间与宽窄巷子,形成连续景观绿带,结合民生打造文化景观节点;琴台古径体验段(蜀都大道-望仙桥的西郊河段),着力增强进入文化公园的引导性,结合滨河绿地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浣花诗意游憩段(浣花溪-干河),将增设滨水休憩空间,形成统一滨河景观界面,并将滨河步道与二环路联通,增强通达性。
着重打造二道河交汇、民生里、通惠门、文化公园-琴台路、遇仙桥望仙桥、百花潭桥、浣花南路桥、川博院、千诗碑、二环路入口等11个景观节点,同时打造散花楼、存梅亭以及甲府园等亭台楼园和汇水点景观,并在以上三处新增游船码头,用清水和绿地串联起千年古都的水岸文化,形成一条水城相融的历史文化展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