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年终特刊推出了10个页码的《成都文艺地图》特别报道,其中包括《文创是一种生活方式》等4篇稿件,文章以成都的创意设计周、书店、博物馆等为报道重点,展示出成都的文化气质和文创活力。
在任何一个有阳光的午后去成都人民公园转一转,总会让人恍惚时间是否就此停滞,喝茶、听戏、采耳,人们在这里,快乐不知时日过。这建立起了人们关于成都最笼统的印象,但一座城市的丰富,又并非两个词语所能够概括,比如它的文艺。
在这个城市,滑板少年很容易就能在市中心找到练习场地,设计师的工作室也开进了彩色集装箱,山水间有艺术家的画布展,文艺青年寻找书店的脚步走得到最繁华的商场,也走得到最隐秘的小区。当然,还有人能把爱好开成博物馆。
成都的文艺,远不止熊猫,也远不止那条“宽窄巷子”。这一切多少源自成都在建设西部文创中心方面的努力。2016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个国家中心城市后,正加快建设“四中心一枢纽”,其中之一就是西部文创中心。在文创方面,成都主动涉足和扶持音乐传媒、文博旅游、动漫游戏等产业,以成为中国音乐之都、世界文化名城。
我们此次专程拜访其中一小部分,与美食一样,它们是成都无所不在的“小事”,也是不可缺少的“大事”。
文创是一种生活方式
居民区环绕中、CBD商圈里、乡野村落里……“文创园区”似乎在成都的任何地界都能成立。
从距离成都市中心90公里外的蒲江县运来的3600根雷竹,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里搭起了“竹林步道”,将属于“明月村”的1000平方米展位分割成茶山、陶艺、篆刻、草木染和文创集市等空间,“复制”出一个缩略版“明月村”,在“2016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展示了3天。
你可以将“明月村”理解为一种依托成都自然环境建立的“文化创意园区”,而同样在创意周里布置了展位的“山念”品牌,则在藏身都市的文创空间里找到了自己的一隅。
“在成都找不到我们喜欢的家具,干脆就自己做了。”罗云皓说,他和几个同样毕业两三年的朋友创立了“山念”品牌,做定制木质家具的生意。他们的工作室选在了成都IBOX创意基地,这个基地以伦敦创意地标BOX-PARK为原型,由红、黄、蓝、黑四种颜色的22个集装箱构成,跳脱于都市商圈气氛之外。
入驻IBOX的大多是涉及建筑、艺术、音乐、设计等领域的工作室。不少“文艺青年”把IBOX当成了必去之地,无论是闲坐喝杯咖啡,还是逛逛原创设计师店,或者仅仅是把各色错落的集装箱当成背景,相约拍照。
而在原红光电子管厂旧址上改建成的数字娱乐创意产业园区——东郊记忆,已成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12月19日刚刚在这儿举办了“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成都峰会”,每天的音乐演出和艺术展吸引了很多年轻人停驻。
萌物经济
听到成都人说起“安逸”“巴适”,就自然会生出一种生活美好的感觉。而在这座城市中,将安逸与巴适践行得最为彻底的,大概就是熊猫这种萌物了。
如今,在身份上归属于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熊猫有176只,其中有不少“租借”在外。如果一只熊猫需要“旅居”,长期照顾它的饲养员就需要跟它一起外出,指导馆舍的建设、培训饲养员,这个过程往往长达两三年。“有个饲养员,出去的时候孩子还不会讲话,半年多之后回来休假,小孩都不认识她了,喊姐姐。”已经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工作了8年的梅燕说,她觉得这多少有点心酸,但总有些关于熊猫的趣事能消解一点这种情绪。
熊猫对气味和声音都极其敏感,因为从出生就一起相处的饲养员大多是当地人,它们听惯了自己四川话版的名字,初到外地时对其他饲养员的呼唤毫无反应,要“重新学习”方言。与之相呼应的是,最近从美国回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美轮”“美奂”听不懂四川话,倒是对“come here”的呼叫回应迅速,对食物也是吃不惯窝头,只爱吃饼干。
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小插曲无一不戳中“萌点”。在社交网络分享的动图或者小视频里,熊猫们抱着饲养员大腿不撒手的“无赖”样子,又或者笨拙地翻身爬树,却倒栽在地上的窘状,都让人觉得好笑,能戳中人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作为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主管,沈富军眼里的“萌”所负载的意义还要更多一些。他认为,对于像熊猫这样的物种,“萌”更像是一种保护力。
看着熊猫们傻乎乎的样子,是梅燕每天工作之余的最大乐趣。这种真切的亲近感可能是一般人很难体会到的,“能一直留在这里,还是因为真的喜欢吧。”梅燕说。
每个商圈都少不了书店
从大店到小店,从综合型到独立型,成都这座城市能满足人们关于书店的所有想象。
12月的第一天,金士杰和卜学亮在成都方所书店做了场活动,主题是“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两人是话剧《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课》的主演,面对着台下满当当的观众,金士杰“喊”道:“周四下午,你们不应该在上班吗?”
成都方所书店的负责人称,在方所,每个月至少要举办8场文化活动,多的时候达到十几场,“场场爆满”。根据方所的统计,书店平时的日均人流量在5000到8000人次,周末则有1.2万到1.5万人次。
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曾发布《成都市民阅读指数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成都市民的阅读指数为54.84分,一年中城市居民人均阅读6.04本纸质图书、7.39本电子图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成都人很喜欢阅读。”成都方所书店的负责人说。她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原因之一是在这间书店的总销售额中,图书的销售占比超过了50%。在一个集合了书籍、美学生活、咖啡、展览、文化讲座与服饰等城市复合式公共文化空间,成都人对于图书本身的消费热情多少让方所有些意外。
和方所一样,言几又也开在购物中心里。“成都的消费水平和对文化的热爱追求程度,比肩一线城市,很适合做一些传统商业模式的创新。”言几又品牌CEO但捷称。
无论是太古里还是来福士,或者宽窄巷子,书店几乎是成都所有商圈里都不可缺少的一间。
博物馆之城
99,是成都现有民办博物馆的数量,“博物馆之旅”,正在成为打开成都这座城市的新方式。
在青城山里转转,轻易就能感受到远离都市的平静:草木青葱,河流缓缓。这里不仅人类宜居,同样也是各类昆虫的聚居地。有数据显示,生存在川西地区的500多种蝴蝶中,超过60%都可以在青城山区见到。
这也是赵力把他的华希昆虫博物馆建在青城山脚下的原因之一。“出门进山就能观察到很多种类的昆虫。”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说。自2011年正式开放以来,这家民办博物馆已经累积了5万多种、超过62万只昆虫标本,除了中国地区的昆虫,还有很多南美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欧洲,以及亚太地区的诸多珍奇蝶种,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
作为成都的青少年野外科普基地,博物馆希望能够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实际接触昆虫的机会,“很多城市孩子根本没见过昆虫,不接触他们可能都不知道自己对昆虫有兴趣。”赵力说。
实际上,青城山区现在已经形成了一个博物馆村落,除了昆虫博物馆,还有乌木艺术博物馆、青城山道源博物馆等馆。这些博物馆都不是政府组织,而是民办的。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成都市注册登记的民办博物馆已经有99家,数量位居全国城市第一位。
除了民办博物馆,2016年6月开馆的成都博物馆新馆,成为一个了解成都灿烂历史文化的必到之处,这座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馆,拥有20余万件文物,在这里可以尽读成都千年风华。
游览成都,“博物馆之旅”俨然是条新路线。
(原载《第一财经周刊》2016年年终特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