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遗迹记载着地球沧海桑田的变幻,是大自然上亿年留下的“记忆”。目前我国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本文作者认为,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利用,应秉承“开发与保护并重”“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使地质遗迹既能成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又能成为科学研究和科普知识普及的重要基地。
地质遗迹是在地球形成、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受各种内、外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保存下来的自然产物。作为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它们是地球沧桑巨变的最好见证,是研究地球变化变迁过程、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依据,也是寻找与断定矿产资源踪迹的脉搏、勘验与追寻生命起源的线索。
地质遗迹主要包括:地质地貌,地质剖面和构造形迹,古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矿物、岩石以及典型产地,水体资源,地质灾害遗迹等,具有不可再生性、地域整体性、不可复制性、不可移植性、复杂多样性及多科学性等特点。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最有效的手段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大自然留下的宝贵遗产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遗迹最多的国家。其中,河南嵩山在地质学上是世界上典型的前寒武纪构造运动和地层“五代同堂”遗址;天津蓟县前寒武纪陆相剖面、浙江长兴古生代和中生代分界线的金钉子剖面、辽宁大连金石滩剖面等层型剖面具有区域或全球代表性科学研究价值;云南澄江动物群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展现了寒武纪早期地球生命大爆发的过程,成为地球演化史上伟大的生物事件……截至2015年,全国发现了5819处重要的地质遗迹资源点,多集中在地质构造强烈活动区和地形地貌的突变带上。
由于自然地理和环境因素的差异,加之各地资源调查程度与保护形式不一,我国地质遗迹空间分布及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东北北部区的地质遗迹以火山地质地貌景观为主,华北与东北南部区是重要的地质剖面和古生物化石产地,陕甘黄土高原区有典型的黄土发育,西南区的特点是岩溶地貌和古生物化石产地,西北区则有独特的风蚀地质地貌和冰蚀地质地貌,青藏高原区的地质特征是冰川、高山峡谷和内陆高海拔盐湖,而华东和东部沿海区则分布着独特的江南地质地貌和海蚀地貌。
地质遗迹保护在中国
人类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与研究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各国分散保护阶段,该阶段以国家公园的建设为标志,美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公园,把间歇性喷泉和美丽的地质景观作为主要保护对象之一;二是全球性保护阶段,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由世界各国分散的行为转变为国际组织推动的全球性行为;三是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形成阶段,将地质遗迹保护与支撑地方经济发展、扩大当地居民就业紧密结合起来。
我国对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大规模的保护工作则始于70年代末期,把地质遗迹资源作为其他类型自然保护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以保护。1980年,我国建立了首批自然遗迹类保护区,分别为山旺古生物化石、长兴地质遗迹和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其中,长兴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是第一个地质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1984年,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质剖面被列为中国第一个地质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87年,地质矿产部下发《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试行)的通知》,我国开始建立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2000年,国土资源部正式成立“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领导小组”以及“国家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评审委员会”,在2001年至2010年底,共批准建立182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6批24个地质公园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2009年至2015年,由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开展全国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大大促进了地质遗迹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基础信息和科学依据。
整体保护成效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空间保护不均衡,例如山西的太行山区以及安徽“两山一湖”地区均是自然遗迹资源十分丰富的区域,却没有地质遗迹相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分布;青海、西藏、新疆等省区自然遗迹类型丰富,但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数量较少,与区域自然遗迹本底资源不相匹配……总体上,我国的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集中分布在东北和华北地区,华南地区很少分布。虽然基础地质遗迹大类和地貌景观大类在现有自然遗迹类保护区中的比例基本平衡,但地质灾害大类地质遗迹数量偏少,不能满足保护覆盖的要求。
同时,对保护区重要性的认识不够,管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例如,一些保护区保护的力度不够大,存在“批而不建、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现象;个别保护区经济开发和建设活动过度,科学和文化等功能发挥不足;还有的保护区保护能力相对滞后,投入不足、体制不顺、法规不全。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权限不明晰,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地质遗迹资源的整体保护成效。
为加强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应创立完善科学的地质遗迹评价方法体系,增强地质遗迹规划的科学性,优化地质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空间布局,提高全社会对地质遗迹保护意识。
创新管理体制,加强资金保证,拓宽融资渠道,也是加强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的必要举措。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设立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的专项资金;同时开拓资金渠道,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保护和建设,整合社会组织、民间团体、企业和社区居民的共同力量。
考虑到地质遗迹是地球长期演化的产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对现实环境变化敏感性差的特点,因此,还要有针对性制定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技术标准和保护措施。
原标题:留住大自然上亿年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