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拦部姐眼中的 “部长通道”之变

2017-03-04 07:53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肖凌霄   责任编辑: 马兰

其实,人民大会堂本没有“部长通道”,走的部长多了,也便成了部长通道。

这是我第十年置身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一条小小通道上发生的变化,就像月亮的脸,一点一点在改变。

最初,“部长通道”只是记者们自由发挥的区域。我还记得,工信部部长苗圩、原民航局局长李家祥等几位部长曾同时出现。敏捷的记者们迅速地形成了几个包围圈,将部长们团团围住。为了不错过部长们说出的每一句有价值的话,记者们通常要准备数个录音笔,这样才能够分身有术,一句话也不漏掉。

可是,自由发挥式地围堵部长,很容易让部长们举步维艰。原民航总局局长李家祥曾在记者们的重重包围圈下,带着请求的语气询问围堵他的记者们:“能让我边走边说吗?”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被记者围堵在厕所门口接受采访,说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一年要解决三类大病。”

2013年开始,“部长通道”升级换代了。依然还是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依然还是百余米的红毯通道。不一样的是,这里设立了临时“部长发布台”,安放了音响,设置了方便摄影记者拍照的阶梯台。我因为一天之内拦下了超过10位部长,也在那一年被冠上“拦部姐”的名号,成了“网红”。

部长们对媒体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接受采访,在他前面正好有其他部长正在接受采访,他需要排队等候。他微笑着说了声“没关系”,很有耐心地排队登场。

部长通道上,我也曾拦过原文化部部长蔡武。当时,我发现他时,他即将走入会场。我不死心地拉住他,“大家委托我说服您接受采访,您要让我完成任务啊。”蔡武笑了,因为要赶着开会,他微笑着和我约定,在散会时一定会走“部长通道”,并一定会接受采访。

蔡部长没有食言,他在散会即将离开北门前看见我,打趣地和我讲:“我都答应你了,刚才没看见你,还以为你不找我了。”

就这样,蔡武重新回到部长发布台。当蔡武走上部长发布台时,第一句话就是:“有什么问题你们问,我回答就是了。”

原交通运输部部长杨传堂,同样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也曾经成功拦下他上部长发布台回应问题。而当我被贴上“拦部姐”的标签后,也曾经被杨传堂当面开过玩笑。“拦部姐,把你拦走。”更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去年全国两会,杨传堂曾经因为来不及回答一位记者的提问,而辗转将一份书面回复转给这位记者。

我相信,这就是部长们对于信息发布越来越主动,也越来越透明的姿态。

其实,从2014年开始,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就已经不再需要“拦部姐”或者“拦部哥”了。负责维持部长通道采访秩序的工作人员不再派记者代表,越过红线充当“部长引导官”。但是,让部长回应社会关切,这个责任并没有消失。全国两会工作人员们在红线内帮助大家邀请部长接受采访。这些工作人员分散在不同方位,不用记者拦部长,也会让部长开口。

记者们如此关注着部长们,围堵着部长们,其实很简单,只是想替每位市民打探他们正在关心烦心的民生问题,从每个部门的最高行政长官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物价会涨多少,粮食怎么样保障安全,喝水、喝奶、吃饭如何更放心,出行可以更方便一点吗?

今年,部长通道再一次升级了。

全国两会新闻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现场说,二维码的设置,就是为了将大家最关心的问题提问给部长们。

越来越多的部长们,会更加主动地走到部长发布台,主动开口,主动发声,面对热点问题不回避不拒绝。采访“两会”的记者们,曾经是连接部长和普通市民的那根话筒线。而后来,部长们的主动姿态,让他们的发声,就像用上了无线话筒。

以后,跑“两会”的记者应该不会愁找不到部长问问题,或许需要担心的,是回应问题的部长太多,会不会来不及写稿子吧?

成都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赵倩

原标题:拦部姐眼中的 “部长通道”之变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