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再一次用数据证明了其高成长性。3月28日,中国恒大(HK.3333)发布2016年业绩报告,总资产、营业额、核心业务利润、现金余额等多项核心指标均实现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恒大总资产达13508.7亿,同比增幅达78.4%;营业额2114.4亿,核心业务利润208.1亿,分别同比58.8%及89.2%;现金余额3043.3亿,同比增85.5%,达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此外,2016年恒大销售额突破3733.7亿,同比大增85.4%,亦因此一举成为行业销冠。然而,快马狂奔之后,行业也再度迎来新一轮深度调整,恒大如何继续维持高增长,成为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发展“后劲”有支撑
翻阅恒大历年年报,其自2009年上市以来八年间,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43.2%,近三年更提高至54.9%。然而,按照恒大此前公布业绩预期,其2017-2019三年销售额预计将达到4500亿、5000亿和5500亿,增速分别约为18%、15%、10%。这“保守”的目标多少让人对恒大的“后劲”产生疑问。
分析人士对此认为,在楼市盘整期下,企业定一个略为保守的目标不难理解,但这当中,恒大可能更多考虑到为提升盈利而有意“控速”。今年年初,许家印提出,恒大地产2017要从“规模”向“规模+效益”转变。
“尽管目标保守,但仍是目前房企中最高的一家。相信恒大完成上述目标应是大概率事件,更有望超额达成。”上述人士称。而这一判断,主要基于恒大庞大的土地储备作支撑。
恒大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末,公司拥有原值达3600.7亿的土地储备,而据世邦魏理仕评估,土地值已达7005亿,其中,一二线城市占比达74.7%,优质土地货量可谓相当客观。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土地储备,大部分具备年内开盘销售的条件。数据显示,恒大2016年新开工面积5137.5万平米,竣工面积2963万平米,在建工程面积8036.5万平米。截至2016年末,现有582个项目中,已取得施工证项目489个。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恒大当前的开发建设规模和可售面积,为未来的合约销售和实现交楼结转收入奠定了基础。此外,恒大在深圳、东莞等地的旧改布局,也有望为业绩提供增长新动力。资料显示,恒大在深圳、太原、石家庄等地共拥有35个旧改项目,按市场售价预计销售总额约4900亿。
“还有一点需重点提及的是,在调控加码、市场形势不确定的情况下,产品是否契合主流市场需求很重要,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才能迅速打开市场空间,实现业绩的快速提升。”分析人士称。
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许家印在回应记者提问时亦指出,产品定位刚需、高品质、高性价比是恒大过往实现逆势高增长的三大因素,而这也将是未来业绩持续增长的信心所在。
据了解,目前恒大的产品结构中,中端及中高端产品占比85%,全部精装交楼,加上无理由退房的实施、严控成本,令其在市场中竞争力占优。
年内销售5000亿可期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房企要实现快速发展,足够的土地量是关键,但这也导致大量资金的沉淀。恒大选择“现金为王”策略,通过充足的现金流,以化解发展中伴随而来的各类风险,做到快稳平衡。
资料显示,近三年,恒大现金余额实现超5倍增长,从595亿增至3043亿,远高于同规模房企。截至2016年末,恒大有未使用银行授信额度1383亿,可动用资金合计4426.3亿。
分析认为,充裕的资金,足以让恒大抵御短期偿债风险和保障项目正常开竣工节奏,确保公司的正常运营。
与此同时,今年1月,恒大已成功引入300亿战略投资。据了解,目前恒大正在引进第二批预计150亿元的战略投资者,预计5月完成,一旦资金到位,恒大的运营资金将进一步增加。
“充足的现金除了保证公司能维持正常发展不受市场变动影响,更重要的是,能令其在新发展机会来临时有足够的准备。”
中国房地产的变化是市场集中度的变化,这已成为行业的共识。“2009年至今,房地产行业多次经历宏观调整,但龙头企业如恒大、万科、碧桂园等业绩仍实现稳定增长,正是源于市场集中度的变化。”市场人士指出。
该人士表示,目前全国房地产销售规模已达11.7万亿,但大型房企市场占有率仍处于较低水平,以恒大为例,即使如今已是全国销量第一的规模,但市占比仅约为3%,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市场集中度的提升,兼并重组的机会也会逐渐增多,这时只要‘手有余粮’,就可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在这前提下,恒大每年制定的增长率完全可以实现。”
花旗银行亦在报告中指出,预计恒大2017年销售额将突破5000亿,并考虑到公司正着手降负债、降低资金成本、提高利润等举措,维持“买入”评级,并继续给予8.68港元目标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