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祥母子可以做每个人的镜子;学校的呵护,何尝不是负有公共责任的机构的镜子呢?
一封写给清华大学的求助信进入到公共视野。
残疾考生魏祥,幼年失怙,下肢运动功能丧失,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母亲不放弃,这些年一个人扛起生活的重担;他自己也争气,高考考出648分,眼看要上清华。他恳求学校能够为他们母子提供一间栖身的宿舍,继续这种手拉手才能完成的生命攀登。校方不负众望,给他回信,承诺学校会妥善安排、解决后顾之忧,对他的自立精神也表示激赏,请他放心,给他打气。
这件事有两个地方特别动人。
一是这对母子的自强不息。“世界以痛吻我,我仍报之以歌”,我们往往从《老人与海》这样的名著中读到的精神,活生生来到身边。生命的小草顶起生活的巨石,其壮美则何如?
二是自强得到的公共呵护。自强不等于拒绝帮助,更不等于社会可以袖手旁观。学校接到求助,马上做出安排;各界看到坚毅,纷纷伸出援手,这是另外一份动人。现代社会,也是一个社会共担风险的公共社会,并不放任自己的成员自生自灭。各界实实在在行动,让人心安。
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活动半径大,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人生命中遭遇的各种震荡似乎显得越来越随机和无常。仅仅坚韧已经不够,坚韧不过是遇挫后迅速恢复的能力;学者描绘了一种更好的应对状态:反脆弱。简单说,就是每次阻碍我们的危机,都能变成自我成长的营养,越挫越勇,愈败愈强。也就是尼采所说的:“凡不能杀死你的,最终会使你更加强大。”
如何做到呢?不外乎上述经验的延展。
个人需要更坚毅。“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压来了,这招不行换那招,使出浑身解数,总之不屈服,在搬山的时候,不知不觉就增长了力气。
社会需要创造好的环境,进行鼓励,提供支撑。对于超越生命局限的壮举,各界都如今日一样襄助、赞叹,这就是传奇层出不穷的土壤。有了土壤,一个个自强的个体才能成众,一棵棵自立之树才能成林。
魏祥母子,可以做每个人的镜子;学校的呵护,何尝不是负有公共责任的机构及社会各界的镜子呢?
相关阅读:
6月26日,残疾、贫困但高考成绩优异的甘肃考生魏祥通过微信向清华大学发出请求,希望清华帮助解决住宿困难,让他能够带着与他相依为命的母亲一起去清华上学。这份请求不仅第一时间得到了清华的回应,还得到了清华招办的一封感人肺腑的回信。两封信加在一起,一时间感动了众多网友。
原标题:当个体坚强遇上公共温存(民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