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冯世明正在巡查排污口 摄影记者 王红强
山水村安装的污水处理设备
经过处理的水被排入水渠
重拳治水
他的心愿
“我小时候,还在蟆水河里摸过螃蟹逮过鱼。但27岁的儿子好像都没看过这条河干净的样子,希望经过治理,他能看到这条河里重新出现鱼和螃蟹的身影。”
51岁的冯世明,在新都区龙桥镇山水村当了16年的村支书,今年3月他又多了个新职务——山水村的“河长”,负责管护他穿村而过的蟆水河。这条上百年历史的小河,近年来因“富集”直排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变成了黑臭水体。冯世明上任“河长”以来,天天去河边转悠,从排污口逆向溯源,把直排污水的企业一家家找到、挨个整治,村里的污水处理设备,也成功让生活污水“变身”为可用于灌溉的三级水质。
成效是可喜的,蟆水河清了不少,山水村也被评为“市级农村污水综合治理示范村”。但冯世明的心里除了喜悦,还有焦虑。“村子里还有直排的,污水管道、处理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一个过程。”
喜悦 河水清了不少
生活污水变灌溉用水 关停沿河“三无”企业
冯世明站在蟆水河岸边的草地上,看潺潺河水往前奔流。河水清浅,水下卵石清晰可见,只是潮热的夏风依然传递着轻微的臭味。“我小时候,还在这条河里摸过螃蟹逮过鱼。”冯世明回忆,蟆水河曾是新都重要水源之一,有上百年历史,下游流至毗河,再汇入沱江。“但1975年渠改之后,蟆水河就断了头、成了条排水沟,沿河村子、企业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都直接往水里排。”
冯世明告诉记者,农村里的污水主要分为三类,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养殖场的养殖污水和企业的工业污水。
河水又脏又臭,要怎么整治?冯世明一直强调,还是抓源头最重要。
新都区水务局水治科的科长刘刚介绍,其实在去年10月,新都区水务局就在山水村开了个污水处理的试点,给乌家大院的32户人家安装了污水处理管道,又拉来了2台污水处理设备——“一体化无人值守智能化膜生物污水处理系统IMBRS设备”。
记者在乌家大院门口的田埂上看到了其中一台设备,随着机械的运转声,不断有细流从旁边小沟渠的出水口冒出。刘刚解释,这三十多户人家的日常生活污水通过管道进入设备,经过生化反应、沉淀之后,水质能净化到三级,最好能达到二级。冯世明告诉记者,旁边的这条小沟渠引的毗河水,用于灌溉村里的农田。“以前生活污水也往这里排,苍蝇到处飞,要捂着鼻子走。”而现在,经过设备处理的污水可以放心大胆地直接排到灌溉沟渠里。“这个水浇田没问题。”
近几年,随着村里的家具企业越来越多,工业污水也成了一个重要污染源头。“但是工业污水不能通过这个污水处理设备净化。”刘刚解释,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成分不一样,生活污水主要是含氨氮和磷,而工业污水是重金属、酸类物质等等,因此净化原理也不可一概而论。
于是这4个月来,冯世明顺着蟆水河的13个排污口逆向溯源,把直排污水的企业一家一家地找到,并挨个“家访”。“10多家企业,‘三无’的全部关停了,有资质的都让修了处理池。”
记者昨天看到的蟆水河,已找不到冯世明描述中“啥颜色都有,臭得遭不住”的场景。
焦虑 治理仍需努力
仍有生活污水直排 工业排放尚未达标
即使河水已经变清了不少,但空气中传散的轻微臭味还是提醒着冯世明,山水村的污水治理还有提升空间。
昨天从河边返回的路上,一条细窄的沟渠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走近一看,水面上还漂浮着厚厚的油污。“这就是蔡家大院排的生活污水,污水管道还没排过来。”冯世明皱着眉头说,虽然生活污水的“变身”已经成功,但那只是试点,村子里还有很多生活污水依然在直排。
同时,工业污水的排放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冯世明表示,虽然现在排污口的污水已经不再“五颜六色”,但因为目前工厂处理池的能力有限,所以就算是处理过的污水,检测出来可能还是会不达标。
“不管是污水管道的铺设,还是处理设备的安装,都需要一个建设过程。水污染不是几下子就能整好的。”冯世明表示,山水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有很多问题,目前整治工作还在不断推进中。
他介绍,山水村面积有2.3平方公里,共9个组、500户,常住人口1714人。“现在目标是要把全村的生活污水都处理了,而这需要建设14.24公里的污水管道,还要再安装24个污水处理设备。”他表示现在的建设进度还只推进到10%,预计今年10月底能主体完工。
而工业污水方面,冯世明透露新都环保局也正在和企业对接。“等适合处理工业污水的设备到位之后,情况应该会好不少。我们明天还要开会,看需不需要在村子里修人工湿地,进一步净化水质。”
冯世明离开蟆水河岸边的时候说,自己27岁的儿子好像都没看过这条河干净的样子,希望经过治理,他能看到这条河里重新出现鱼和螃蟹的身影。
成都商报记者 尹沁彤
原标题:蟆水河重生记 一位“河长”的喜悦与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