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国内国际  »  正文

“复兴号”9月提速至350公里 北京上海缩至4.5小时

2017-07-27 13:17   来源: 中国新闻网    编辑: 廖雅莉   责任编辑: 马兰

中新网北京7月27日电 来自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最新消息称,预计在今年9月京沪高铁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组织“复兴号”按时速350公里正式上线运营。届时,京沪高铁全程运行时间在4个半小时左右。

“复兴号”开展时速350公里体验运营

27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安排“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开展时速350公里体验运营,来自国家有关部委、企业,部分院士、专家及铁路行业有关单位负责同志,共计300余人参加了体验运营。

体验过程中,铁路部门向参加体验的人员介绍了“复兴号”动车组有关情况,并进一步征求对“复兴号”动车组及中国高铁发展方面的意见建议。

当日,中国铁路总公司对外宣布,下一步,铁路部门将进一步做好技术准备、设备精调、人员培训、运营准备等工作,预计在今年9月京沪高铁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后,组织“复兴号”按时速350公里正式上线运营。届时,京沪高铁全程运行时间在4个半小时左右。

提速至350公里,安全么?

据介绍,京沪高铁是目前中国和世界上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2008年1月开工建设,在设计、建设、验收中全部按时速350公里标准展开,工程质量和设备设施满足时速350公里安全运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并通过了国家验收。

京沪高铁2011年6月30日开通运营,经过6年的安全运营实践,固定设施设备长期保持优良状态,运营安全稳定,积累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安全运营管理经验,顺利度过了运营初期。

今年以来,铁路总公司围绕“强基达标、提质增效”工作主题,大力推进京沪高铁标准示范线建设,组织京沪公司和北京、济南、上海铁路局对京沪高铁线路、桥梁、隧道、供电、信号等全线固定设施设备进行了普查分析和整治补强,固定设施设备质量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强化。

点击进入下一页

资料图:2017年6月26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正式双向首发。图为乘客在北京南站与准备出发的CR400AF“复兴号”列车自拍留念。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复兴号”是按照时速350公里运营研发制造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完成了型式试验、科学试验和60万公里运用考核后,取得了国家颁发的型号合格证,自2017年2月25日起,中国标准动车组先后担当京广高铁和京沪高铁间运输服务工作,各项考核指标全部符合标准规范和运用要求,安全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性能有较大提升。

中国铁路总公司安排“复兴号”在京沪高铁开展了时速350公里实车、实重和实速检验检测、可行性研究和运营安全评估,组织两院院士、铁路专家进行了评审咨询。通过全面系统的科学论证和综合评估,一致认为,京沪高铁满足按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运营要求。

实现时速350公里,有何意义?

中国铁路总公司指出,“复兴号”在京沪高铁按时速350公里运营,是中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长期经验积累、创新驱动发展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有利于实现京沪高铁设计建设目标。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发改革委关于审批新建京沪高速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京沪高铁按时速350公里标准设计、建设,通过标准示范线建设,工程质量和设备设施得到进一步强化,完全满足时速350公里安全运行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京沪高铁实施“复兴号”时速350公里运营,不仅能够充分合理利用资源,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高铁方便、快捷、舒适的比较优势,促进综合交通体系健康发展。

——“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有利于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京沪高铁纵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东部地区,客流需求旺盛,旅客运量持续大幅增长,运营6年来,累计运送旅客超过6亿人次。京沪高铁“复兴号”按时速350公里运营,将进一步缩短京沪间旅行时间,提升京沪高铁运营品质,拉近沿线各城市间的距离,增强同城效应,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铁路线路、车辆运用效率,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复兴号”实现时速350公里运营,有利于充分展示和持续保持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的领先地位。

世界高速铁路在不断发展,德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在致力于推进本国高铁建设运营和技术创新。京沪高铁“复兴号”按时速350公里运营,将推动中国高铁标准体系建设,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高铁的先进性和安全运营能力,增强中国高铁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继续保持世界领先地位,加快中国铁路特别是高铁“走出去”步伐。(记者 马学玲)

原标题:“复兴号”9月提速至350公里 北京上海缩至4.5小时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