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新华社: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 ——成都“退污还绿”记

2017-08-08 07:34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新华社成都8月7日电 题: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成都“退污还绿”记

新华社记者 陈二厚、丛峰、叶含勇、谢佼

在各类城市“幸福感”评比中,成都向来是“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有力争夺者。

成都人有机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远眺雪山。田相和 摄

成都人有机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远眺雪山。田相和 摄

然而,去年入冬以来,重雾霾天气让成都人的“幸福感”打了折扣。

“痛”过之后的成都,自揭伤疤,强力治污,以持续的环保攻坚战,“一天一天地往回追蓝天数”。

位于成都东郊十陵片区的青龙湖湿地(2013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位于成都东郊十陵片区的青龙湖湿地(2013年6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仅半年多时间,成都人又开始用蓝天、雪山刷屏了。虽然环保压力仍然很大,但“壮士断腕”般的努力和行动,让人们对绿色未来有了更多信心。

“老天爷”不给力,人必须更努力

“说到‘天府之国’,大家觉得应该是‘绿色’满眼。其实,成都绿色‘家底’条件并不好。”成都市环保局局长王锋君说。

成都东湖。

成都东湖。

成都地处四川盆地底部,气流平静,非常不利于污染自净。由于扩散条件不足,环境容量已非常有限。

“北方城市起风3小时可以吹开雾霾。可成都呢?等风来?等雨来?都指望不上。”王锋君说。

微信图片_20170807201607

“老天爷”不给力的同时,城市急剧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又快速加大:成都实有人口已超过20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80万辆,仅次于北京;上万家“小散乱污”企业无序生长;413条河渠为黑臭水体……

3月18日在四川成都崇州市拍摄的油菜花田。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3月18日在四川成都崇州市拍摄的油菜花田。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更何况,四川是长江的一个重要供水地,川江水质好坏维系着长江中下游供水安全,也决定着川内8900万人饮水安全。成都作为岷江、沱江源头和长江上游最大的城市之一,更要有一份责任和担当。

内外夹击之下,成都已无退路,必须杀开一条治污“血路”。

首先是定下覆盖天上地下、立体治污的“法”。今年4月,成都在党代会上通过铁腕治霾、重拳治水、科学治堵、全域增绿的“组合拳”方案,又细化成4个具体的“治理十条”。

新都新桂湖。邹灿均 摄

新都新桂湖。邹灿均 摄

其次是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成都市政府常务会议室,整面墙被一张张“作战图”覆盖,全市191条环境突出问题一一在列,完成一项用红笔划掉一项。

每次开会,各部门、区(市)县政府“一把手”进门先“面壁”,看任务进度跟上没有。“每周每月都要公布进度,跟不上的要问责,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市政府工作人员说。

3月28日,游客在成都青白江凤凰湖生态湿地公园内踏青赏花。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3月28日,游客在成都青白江凤凰湖生态湿地公园内踏青赏花。新华社记者 薛玉斌 摄

再次是让监管真正“硬起来”:利用无人机、遥感、暗管探测仪等高科技手段,为执法装上“千里眼”“顺风耳”,对偷排漏排超排行为“零容忍”,燃煤锅炉全部淘汰,小散乱污企业彻底关停,5000平方米以上的工地全部装上扬尘监控,污水全部进入管网……

直击“痛点”的“三板斧”,正从精神状态和行动力等方面,逐渐推动着城市绿色面貌的改变。

远眺雪山。田相和 摄

远眺雪山。田相和 摄

以“微创新”积淀大变化

今年5月,一群“挑刺者”来到成都祥福垃圾焚烧发电厂,现场体验这里的环境。

一下车,很多人都戴上了事先准备好的口罩,怕自己“被熏着”。但随着参观的行进,看到绿树成荫的厂区、整洁干净的控制室、几乎没有异味的污水处理,“挑刺者”又悄悄摘下了口罩。

青白江凤凰湖樱花。白桂斌 摄

青白江凤凰湖樱花。白桂斌 摄

日产生垃圾1.2万吨的成都市,一年的垃圾装在车上,可以绕城市三环路100多圈。处理好庞大的垃圾,是治污绕不开的考验,焚烧发电成为选择。通过垃圾焚烧发电,到2018年,成都将实现垃圾“零填埋”。

新垃圾可以焚烧发电,对于已经填埋的“旧垃圾”,成都也动起了“脑筋”。

过去填埋垃圾产生的沼气和异味直接散发到大气中,如今在成都长安垃圾填埋场,黑色覆膜盖住地表,管线从地底将气体引出燃烧,不仅能发电,还可年减排二氧化碳约90万吨。

通过一系列创新思维和手段,垃圾变成了资源,垃圾处理还成为“静脉产业”。在成都静脉产业园区,欧洲最大环保企业欧绿保已签约入驻。

都江堰千秋古堰。何勃 摄

都江堰千秋古堰。何勃 摄

创新,还体现在城市治理的理念和实践上——

成都出租司机王师傅发现,在一些宽阔的路口,突然多了一些新划出来的“直行待行区”。“多了‘直行待行区’,每个绿灯大概能多通过10辆车,还不影响交叉方向的车辆行驶。”王师傅说,“这个主意真好,应该点赞。”

共享单车最初在成都也曾差点遭遇“滑铁卢”。当时,有的街道办事处直接把停放不规范的共享单车,按“非法占道”收缴了事。随后,成都市明确表态支持共享单车发展,扣押的单车不仅全部退回,相关部门还着手和企业一起“想招”,规范单车停放。

如今,成都拥有80余万辆共享单车,骑行指数已跃居全国第一,每日出行400万人次,和地铁出行人次持平。

“高考期间,共享单车出行达到了490万人次。”成都市交管局副局长刘荣生感叹说,共享单车提供了非常便捷的短途交通。今年高考,没有接到用警车开道送堵车考生的请求。

俯瞰蒲江县城。

俯瞰蒲江县城。

“微创新”改善着城市治理,不断激发出污染防治的“新点子”:如今在成都,每条河流除了“河长”,还有“河警”,辅助“河长”巡查执法;垃圾分类实行积分制,积分可免费兑换生活用品;开发成都环保APP,群众可随手拍随手发,各职能部门跟进查处等等。

“想尽一切办法,抠好每一个减污的细节。”王锋君说,蓝天就是靠一点一滴的“微创新”积累出来的。

雪山、蓝天刷屏表达信心与期盼

职业观鸟人沈尤持续多年观察记录成都鸟类。今年他和鸟友们在青龙湖等多个湿地欣喜地观察到了极危鸟类青头潜鸭的种群增长,又观察到了此前从未在四川现身的布氏苇莺。

沈尤说,这是成都水质不断改善带来的惊喜。

青城山。何勃 摄

青城山。何勃 摄

今年以来,成都岷江中心城区出境断面水质已由劣五类提升到四类,沱江水系出境断面氨氮浓度比去年下降了41.1%,水质由五类提升到四类。

今年以来,成都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1.5%,空气优良天数同比上升了3.1个百分点。

春夏之际,由于天气优良、透明度高,成都人多次有机会站在城市的阳台上远眺雪山。海拔7500多米的贡嘎山、6200多米的四姑娘山、5300多米的大雪塘……一一尽收眼底。

雪山、蓝天刷屏了成都市民的微信“朋友圈”。“成都,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许多人用这句充满诗意的语言,表达着期盼和信心。

新都客家新居。邹灿均 摄

新都客家新居。邹灿均 摄

绿色,越来越烙进每个普通人的意识里。

在成都市郫都区青杠树村,穿过池塘、绿树和蔓藤,农民邱应章在自家小楼前惬意地喝茶。近几年村里紧抓成都水源地保护政策进行农业改革,老邱察觉到商机,果断放弃在外务工,回家做起旅游。

“家变成了湿地公园,客人越来越多,周末位子得预订。”邱应章喜笑颜开,“有机肥料种冬瓜,刚挂上藤就被预订光了。环境就是资源”。

新津斑竹林。

新津斑竹林。

面向未来,绿色,正逐渐塑造着这座城市的新格局——从天上俯瞰,全城被500公里的天府绿道环绕。教育医疗资源引导人口均衡分布;一东一西依山形成国家森林公园廊带;产业越过龙泉山东进,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

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天府之国”正努力洗去身上的尘埃,在坚持不懈的绿色发展中赢得更大未来。

原标题: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 ——成都“退污还绿”记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