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川之心中央公园(西区)
芦苇、菖蒲随风摇曳,流水潺潺……走进新川湿地公园,满眼尽是勃勃生机。这绵延的绿意和造型别致的景观下,一个为城市中水准备的“净水器”在不停运转:从中和污水处理厂排出的中水将在这片湿地被净化为IV类乃至III类水体标准,补给到新川之心中央公园以及洗瓦堰等周边河流。
记者从成都高新区获悉,新川湿地公园正在加快建设,将于明年全面建成。届时,新川片区将形成完善的水系绿地链,又一道水质清澈、景观精致的城市风景线将在这里呈现。
投资超8000万元 打造中水“净化器”
新川创新科技园里的新川湿地公园4号湖区,俨然是一个精致的公园,人们很难将这样的美景与“污水处理”联系在一起。这里正是一个中水处理“净化器”,也是成都高新区继肖家河中水湿地建成投用后的第二个中水湿地项目。
中水虽然不能饮用,但用于湿地建设却是“宝物”。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中水湿地就是将中水利用和湿地建设有机结合,既能减少城市废水污染、节省优质水源(自来水),还能通过中水湿地建设,营造公园、湖泊、护城河等观赏性景观,有效增加湿地面积,构建现代生态城市本底。成都高新区在水环境治理上不断创新理念、加大投入,在全市率先开展中水湿地建设,目前已成功打造肖家河中水湿地项目,每天实际处理中水超过7万吨,水处理能力和效果十分显著。在总结经验并结合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建设特色的基础上打造的新川湿地公园,将为成都再添一个中水“净化器”。
在建的新川湿地公园总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入超过8000万元。其中,中水人工湿地由1、2、3、4号湿地组成,用地面积约11.6万平方米。这个湿地主要对中和污水处理厂已经处理过的、达一级A标准的废水进行再处理。经中水湿地处理之后的水将作为补充用水,输送到洗瓦堰和新川之心中央公园,提升整个片区水质。
与肖家河中水湿地相比,新川湿地公园可谓全面升级。由于新川湿地公园可利用面积更大,在保证功能性的前提下,景观成为新川湿地公园的另一亮点。负责项目建设的中新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园设计为乔灌花草和驿站水池相互呼应的景致。20余种乔木、灌木、花草植物等形成高低错落的绿化景观,四季有花、常年有景,不仅是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线,更是一座供市民娱乐健身、休闲游玩的城市主题公园。
24小时净化 每日可处理中水5万吨
漫步园内,几个相邻的浅水池为园区增加了几分灵动。池中的水无色无味、清澈见底,都是经过湿地处理后的水体。
“新川湿地公园设计水处理规模达每日5万吨,所采取的工艺与肖家河中水湿地相同,仍是采用垂直潜流工艺。中水从污水处理厂进入湿地开始,通过垂直潜流,水流在填料床中处于自上而下的垂直流动状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大约24小时就能完全净化。”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借助园内湿地模型介绍了中水湿地的作用原理。水生植物也是人工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在流动时,其中的氮磷等有机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吸收,转化成植物的养分,带走了一部分污染物。
“这种工艺最大的好处,就是看不到未处理的水体。”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说,如果让中水暴露在地表,很容易发生生物化学反应,使水体发黑发臭、招来蚊虫,而用现在的工艺,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如果不介绍,游客们在表面看不到水,也闻不到任何异味,应该不会想到这里是个处理中水的场所。对大家而言,它就是一个公园,是广大市民观景休闲健身的好地方。”
明年全新亮相 串起高新水系生态链
“目前,总面积3.2万平方米的4号湖还有8000平方米的二期工程没有完工,正在加紧建设,力争在4个月内建成。2号、3号湖今年年底就能全面收尾。1号湖的中水处理池部分已经建好,景观打造也将在明年全新亮相。”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说,新川湿地公园建成后,将为洗瓦堰、白杨沟、聚宝沱等补充水源,配合绿化景观打造等举措,以点带面形成新川片区的水系绿地链。湿地公园投用后,还将串联起肖家河水系绿地链、江滩公园生态活水、锦江滨水空间等水系,全面推进“宜居水岸”建设。
近20万平方米的成都高新区中和湿地的设计和建设正在同步进行。成都高新区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也将按照中水湿地模式打造,植入垂直潜流等工艺,保证中水处理功能。建成后,预计能引入20万吨中水进行处理,并使处理后的水体达到地表水IV类乃至III类标准,为成都高新区内的河道水系提供更充沛、清洁的水体。“预计中和湿地将在两到三年内建成。届时,成都高新区的中水日处理能力可以达到32万吨以上,在省市达到领先水平。”相关负责人说。
专家说
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张一帆:
小游园、微绿地是全域增绿工作的细微体现
何为小游园、微绿地?据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张一帆介绍,街头巷尾,常有一些利用零星地块建设的小型绿地,面积不大,但环境优美,还有供市民休闲的配套设施,这就是小游园、微绿地,这些区域虽小但和居民生活紧密相关。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娱乐休闲时间更加碎片化,方式也更趋个性化。“不是人人都愿意走三五公里到大型公园去散步游乐,而三五百米就能走到的小游园、微绿地,更容易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张一帆说。
“小游园、微绿地就像是城市绿化的‘微血管’,它们点缀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是全域增绿工作的细微体现。”在张一帆看来,小游园、微绿地的打造除了点缀城市景观,还应为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服好务。设计中,要发挥好小游园、微绿地的“小”“微”优势,让它们在融入城市绿化总体控制的前提下,同时尽可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生活文化需求,让小游园通透、亲近,有更多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以此营造出城市慢生活的氛围。
本报记者 缪琴 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