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专题稿源  »  正文

[喜迎党的十九大]漫步新城乡 听四川发展故事(2)

2017-09-22 09:42   来源: 四川日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行走现场

风貌之变

修旧如旧 古朴风貌留住八方游客

洪雅县柳江古镇

7月,柳江古镇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该镇历史悠久,特色景观众多。整个场镇全部统一为川西民居风貌,旅游生意火爆。

9月17日,秋意渐浓。以避暑为特色的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进入了旅游淡季,但明月街上的“别庐客栈”,30个房间仍入住了28个。

散发清香的木制墙面,房间外的“美人靠”,檐下古朴的垂帘柱“吊瓜”,古色古香的环境让成都游客刘丽妃不想出门,一下午都待在房间看书喝茶。

“以前墙面贴的白瓷砖,混凝土刷着漆,不洋不土的,生意也不好。”客栈老板陈宜说,生意的火爆得益于柳江镇的风貌改造。马头墙、木门木墙,深褐色的历史厚重感……在柳江镇政府的支持下,她只花了几千元就获得了设计师的全套高端设计。

据洪雅县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总工程师刘学祥介绍,2014-2016年,柳江镇对明月街和玉屏街两条主要街道共450户破旧民居进行了风貌改造和加固,共投入了5000多万元。

柳江镇史称“明月镇”,镇上有川西风情吊脚小楼、中西合璧曾家大院、访古寻幽亲水码头等特色景观。“旧城、旧村、旧镇的风貌改造,不能简单粗暴、盖瓦刷墙就完事。”刘学祥说,当地强调改造与保护并重、局部与整体和谐、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融合,“修旧如旧”,用古色古香的韵味吸引游客。

始建于清朝年间的曾家大院,作为家族庄园至今保存完好。柳江镇从曾家大院提取了“美人靠”“吊瓜”垂帘柱、马头墙等建筑元素,用于街道房屋的风貌改造。

“风貌改造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可以在曾家大院找到原型。”刘学祥坦言,专门做了一本厚厚的图册,房屋改造设计图就做了5次,样板房建了2次。窗花的样式就有10多种,最终选了2种。

改造过程中拒绝塑料品和水泥,采用木构件做旧处理后进行装饰,房屋看起来“旧”,却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

基础设施提升也尽量采取古朴的方法。街道路面采用当地石材雅石(一种红砂石)铺成,1200多米的亲水栈道请的是上海雕塑师傅“精雕细琢”。“栈道的纹路都有历史的厚重感。”张博是成都某大学的美术专业学生,经常到柳江镇写生,“来这里,静得下心。”

记者走在柳江镇街上,几乎看不到一根电杆、电线。当地花了2000多万元让大多数杆管线下地。“还有一些没有完成,下一步要全部下地。”柳江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柳江镇已成功创建国家级4A景区。今年7月,住建部公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柳江镇在列。上半年,柳江镇共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5亿元。

记者手记

古镇改造,不能随便进行“外科手术”。“活的文化”,更要创造性地保护,不能断了历史文脉。柳江镇修旧如旧,实现风貌改造,建筑风格留下文化记忆,不砍一棵树,不丢一个大石头,保存了吊脚楼,发挥了“旧”的新价值,发展旅游经济,实现富民增收,可谓相得益彰。本报记者 袁丽霞

行走现场

发展之变

搬进彩林沟 藏家生活挂上旅游快车挡

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

该村是彩林丛中的藏族美丽村寨。之前,村民主要以在高山上种土豆为生,后来政府投入上千万资金将43户村民全部搬迁。搬进新居后,统一打造特色藏式房屋,集中发展旅游业。

“动作舒展开,跟着节奏走。”9月16日,黑水县沙石多乡羊茸哈德村村委会广场上,在舞蹈老师的指导下,40多岁的斯门头双手比划着,排练原生态锅庄。还有一个月时间,彩林就要进入最美的观赏期,“除了跳锅庄,还要打扫卫生、练习普通话,准备好迎接游客。”

5年前,斯门头一家人和全村其余几十户村民还住在平均海拔2700多米的高山上。羊茸哈德村距县城不到20公里,但一些年龄大的村民甚至连县城都没去过。“从公路爬到老寨子里,就要一个多小时。”斯门头说,山高路远,生活用品都得人背马驮。

“山上主要种土豆、玉米、青稞,一亩地收入不到四五百元。”村支部书记三郎俄木说,经常发生滑坡,村民的房子都给冲烂了。

2012年,黑水县委、县政府决定对羊茸哈德村进行整村搬迁,政府出一点、群众筹一点、社会帮一点,整合各类资金4800万元进行统规自建。

经过两年时间,完成了羊茸哈德生态民俗文化休闲旅游村的打造。“红瓦屋面片石墙,雕花门窗小庭院。”40余幢藏式小别墅呈排状分布,由“四纵三横”的入户水泥路隔开,错落有致。

斯门头一家住进了140平方米的藏式小楼。一到深秋,周边的山林里五彩缤纷,好看得很。“这是以前从没想到的。”斯门头的丈夫格西说。

依托彩林资源,46岁的木尔甲和另外4户村民率先搞起旅游接待。然而,搞旅游经营遇到很多实际问题,比如做的饭菜没有品相,听不懂、说不来普通话。

2015年,羊茸哈德村请来专业旅游管理公司,对全村40余户旅游接待户进行统一管理,并因地制宜发展“小菜园”“小果园”,将民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全村每家每户当股东,共享旅游发展红利。

斯门头拿出5间房子,统一搞藏式民居住宿接待,还在村里的农民夜校学会了普通话,当上了旅游接待员。

42岁的查尔波养藏香猪,为村里的旅游提供原生态食材。

秋季赏彩林是旅游卖点,但太单一、季节性强。因此,每年春、夏季,三郎俄木还引导30多名年轻人到红原等地务工。

村会计班玛说,通过乡村旅游、外出务工、搞养殖业等,去年全村总收入达305万元,人均纯收入12375元。

记者手记

走进彩林丛中的羊茸哈德村,印象最深的是每栋藏式小楼前,或种着绿油油的青菜,或栽着从山上移种的野花,既体现了藏家庭院生活情趣,又升级美化了民居环境。

把村寨绿化与发展庭院经济、旅游经济结合起来,富有乡村生活气息的细微变化,反映出了藏家人当下的幸福生活,以及对生活的热爱。本报记者 徐中成

原标题:[喜迎党的十九大]漫步新城乡 听四川发展故事

上一页 1 2下一页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