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建设健康成都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2017-10-12 07:08   来源: 成都全搜索新闻网   编辑: 申海娟   责任编辑: 马兰

我市探索医联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通、医通、财通”,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互补 本报资料图片

我市市域范围内所有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参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摄影 胡大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都市以推进优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为目标,开展纵向型、紧凑型医联体建设试点,建立健全有成都特色的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已实现基层100%全覆盖。将“以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医联体不仅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联合体,更是大健康理念宣传教育联合体、城乡居民健康管理联合体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联合体。同时,我市进一步实施市民体质提升工程,构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市、区(市)县、街道(乡镇)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推行“互联网+体质健康全城约”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亮点工作

A

大力推进医联体建设 做实家庭医生团队服务

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我市将医联体作为重要抓手,通过政府主导,明确各区(市)县政府作为主体,与城市三级医院双向选择建立医联体,调动起地方和城市医院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市域范围内所有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与建设,让分级诊疗不留“死角”。

有了“全域覆盖”的依托,我市探索医联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人通、医通、财通”,实现各级医疗机构功能互补。通过政策协调,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医联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基本公卫、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作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三大内容,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为市民带来足不出户的优质医疗服务。

截至今年8月,全市共组建起家庭医生团队2177支,已有709.53万余市民与家庭医生团队签约,签约率达45.86%。

B

初步建立各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格局

据悉,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在全市总盘子中的比重曾一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目前已得到扭转。而这一趋势扭转的背后则是医联体内人才下沉。根据数据,2016年,我市医联体内人才下沉近2.6万人次,上挂学习培训超过1万人次;上转患者3.1万人次,下转患者1.4万人次,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在全市总盘子中占44.1%,开始回升。2017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人次更是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今年1月至6月,全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达到1234.07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9.9%,上转患者1.8万余人次,下转患者1.1万余人次,各级医疗机构间“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格局初步建立。

C

龙头医院“引领发展” 县级医院可以“看大病、解难症”

成都市在推进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医联体内各龙头医院立足公益,充分发挥龙头医院的引领示范作用,带动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疗技术水平快速提升。

例如:市三医院与蒲江县组建医联体,首创“部联体”“科联体”,即由三医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和科室主任分别担任医联体内部管理协调部门负责人、医联体内大科主任,县医院相应科室主任担任大科副主任,各网底医院科室负责人参与大科管理,三方协作统一协调大科内部人力资源和床位资源,推进双向转诊和预约诊疗工作,在较短时间内让蒲江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了93%;川大华西医院与新都组建的医联体,采取华西专家“在线+在位”的模式帮助当地区级医院提升能力,当地危、急重病人县域内就诊率较合作前增加了109%。在龙头医院的引领示范下,县级医院“看大病、解难症”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D

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多项举措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全民健康是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我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重要内容之一。为推动健康成都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成都市今年推出了《健康成都——成都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多项举措满足市民健身需求。

场馆建设方面,积极推动成都市奥体中心等市级体育场馆建设,全面建成区(市)县“一场一馆一池两中心”,完善街道(乡镇)文体活动中心和社区(行政村)文体活动站功能设施配套,打造具有区(县)域、街道(乡镇)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此外,着力加大足球等场地设施供给,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小型多样的健身场地。开发利用各类场地健身功能,力争到2020年实现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形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活动内容方面,继续实施“运动成都”全民健身品牌提升工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大全民健身服务供给,加快发展足球运动,创新开展冰雪运动,同时加大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体育竞赛融合力度,使全民健身活动与重大国际体育赛事、重大节庆活动实现有效衔接和配套组织。全民健身全民参与,在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过程中,充分调动体育社会组织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到2020年形成架构清晰、类型多样、服务多元、竞争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

进一步实施市民体质提升工程,构建全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与服务体系,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面完成市、区(市)县、街道(乡镇)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三级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推行“互联网+体质健康全城约”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典型点位

医联体无缝对接

“零时差”救治危急重症患者

今年9月23日,一场“生死时速”在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和市二医院上演,两院医联体间的无缝对接,成功抢救了一名因使用电锯不当误伤股动脉的危重患者。

当日18时许,新都市民王先生在使用电锯锯木头时不慎发生意外,电锯切入左侧大腿,造成股动脉破裂,破损处血液呈喷涌状态,随即被家人送往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因严重失血,患者一度出现心跳骤停,经过积极救治,患者恢复了微弱的呼吸和心跳。由于伤情严重,20时30分,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联系市二医院,准备将患者转入医联体上级医院治疗。

接到电话后,市二医院立即启动医联体转诊应急预案,开辟绿色通道。急诊科、手术室、血库、乳腺血管外科、麻醉科、检验室等科室医务人员就位,畅通转运通道、设施设备准备就绪。23时左右,患者抵达市二医院,因患者出血量达2000毫升,血管断端参差不齐,手术难度巨大。10分钟后,患者被紧急送上手术台,进行急诊血管吻合术。经过近3小时的高难度精细手术,患者下肢血供得到恢复,目前患者情况稳定。

据市二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6月,新都区第二人民医院与市二医院签订了医联体共建协议,派驻专家进行深入指导和帮扶,逐渐形成了“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新格局,搭建了危急重症患者救治绿色通道。此次对该患者的成功救治,充分展示了市二医院与医联体成员单位在合作上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危急重症患者救治“零时差”。

不仅是与新都区建立医联体,早在2013年8月,市二医院就与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实施了战略合作与委托管理工作。搭建起以市二医院为龙头、区人民医院为枢纽,覆盖全区基层医疗机构的“1+1+11+N”的医联体模式,即1家三甲医院+1家区级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辖区村卫生站共同组建的区域医疗联合体。

托管帮扶下,依托三甲医院的资源优势,制定了托管规划,以派驻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为支撑,以输入管理和技术为路径。强化区医院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室管理水平,加强科研教学,完善现代医院管理。通过四年托管帮扶,区医院的医疗技术、服务能力、科研教学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急诊诊疗人次、出院人次、手术台次增加,住院病人例均费用下降、平均住院日缩短,年业务收入增加两倍,让青白江区人民医院由一所二级甲等医院步入三级乙等医院行列。

心语心愿

身体健康

才有真正的快乐

2017年武术走基层成都站活动刚刚结束,高新区和平社区的杨远如非常认真地听完了总局专家的全部培训课程,觉得自己受益匪浅。“专家就是水平高,以前锻炼中的很多疑问都解决了,收获很大。”她笑着说,今后打太极拳肯定更标准,身体也会练得更好。

杨远如今年65岁,虽然比较瘦但看上去非常精神,一点不像一位患癌症14年的病人,这一切都归功于她常年坚持的锻炼。2003年杨远如被查出患有结肠癌,做完手术和化疗后整个人精神萎靡,“脸色都是土灰色。”后来听人介绍开始练习太极拳,从此和体育运动结缘。14年坚持下来,杨远如不但没被病魔打垮,反而越活越精神,“每年我都要去医院复查,完全没问题。”如今,她吃得下睡得香,每天不运动几个小时不舒服。因为气色好、精神好,被社区友人戏称为“小飞侠”。在杨远如的带动下,高新区武术协会专门组织了一支癌症康复队,所有队员都是癌症患者。大家共同运动,互相鼓励,很多人的身体都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

杨远如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过得很充实,每天有固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朋友们一起打太极拳以及参加各种健身活动,“反正彻底退休后也没有什么事情,大家一起锻炼更有劲。”他们的社区代表队还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拿到不少奖项,每次获奖大家都非常开心。

杨远如说:“体育锻炼给我带来了健康和快乐,我很庆幸当初走出了这一步,希望更多人都能参加进来,只有身体健康了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健康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需求,也是最重要的民生,如今,我市正全面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贯彻落实“健康中国”“健康四川”战略部署和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要求,建设健康成都,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本报记者 王静宇 肖竹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