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十九大《报告》擘画了实现伟大梦想的新蓝图,穿越时空,激荡梦想。一个“强”字,彰显道路自信、发展自信、战略自信;“美丽”二字,更凸显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九大报告提出一个重要论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是关键钥匙之一。不仅能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能实现“先富帮后富”、让更多中国人从国家发展中受益。这是中国为人类探索更好社会制度提供的中国方案,也是当今世界最为生动的中国故事。
成都,一个新时代涌现出的新一线城市,一个被国家委以重任、正在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当如何把握住新时代的发展大势、担当起新时代的重大使命,走好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长征路”?对此,党的十九大代表、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如是作答:“自觉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强担当,肩负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时代使命”。
“强担当”,话语平实,但字字千钧:不但凸显“大城崛起”的发展自信,而且突出了牢记使命的政治自觉、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
何以“强担当”?显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已经为成都下达了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任务书、标注了路线图。成都,需要从全局的高度找准位置,明确使命,强化举措,推动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对此,成都认识清晰,制定了 “三步走”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首当其冲的,就是建强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成和站稳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为冲刺世界城市夯实基础、积蓄力量。
区域中心城市如何建强?对成都而言,这是两个层面的任务。其一,就是要用实力说话。用实实在在具备的城市综合实力,去实现区域担当的能力。其二,就是要以一个国家中心城市的高度自觉,切实“引领区域发展”。就四川说“引领”,就要以“一马当先”引“万马奔腾”。具体而言,就是范锐平所说:“坚定贯彻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积极推动成都平原轨道交通体系建设,与市州结成改革创新共同体,全力支持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决胜战。”就全国说“引领”,就要让更多周边地区的兄弟城市能够搭乘“成都快车”,加快推动成渝城市群建设为“国家级城市群”,挺起中国经济的西部脊梁,用“成都力量”去推动“区域繁荣”与“中国崛起”的齐奏交响。
向内看,目前成都正在推进的“东进”战略,可视为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标志性举措。这一对整个成都发展格局作出重大调整的战略,由今年召开的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其内容,就是跨过龙泉山,变“两山夹一城”为“一山连两翼”,使成都迈入“双城时代”。这对历史上一直延续单中心城市结构的成都而言,不啻为一场“革命”;其意义,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学习借鉴中央设立雄安新区战略思想,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眼下,以龙泉山为中心,成都正在规划建设国际空港、简州、淮州新城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这不仅开辟了经济社会发展“第二主战场”, 也为高速发展的城市进一步打造相匹配的宜居环境,成为提升民众幸福感与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向外看,成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发力点,就是着力打造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城市、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极核、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目前,成都的努力可圈可点。其一,是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成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在国家对外开放版图中的位置,从内陆腹地一跃而为面向泛欧泛亚的开放前沿;成都在“一带一路”沿线甚至全球和国家城市网络中的枢纽节点作用正进一步凸显,集聚、辐射功能大幅提升;其二,成都正承担着探索和设立系列国家级重大政策改革试验区的国家重任,包括国家级天府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这些改革使命,显然具有区域发展的“引领”意义。
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迈进,需要更多的“大城崛起”,也需要更强的 “大城担当”。而一座城市的发展,当“与党的理念、国家意志高度契合、相向而行、顺势而为”,则事半而功倍。这不仅是城市之幸,也是人民之幸、国家之幸。
原标题:蓉平: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成都如何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