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前(前排右一)和同学们正在学习葫芦丝。
陈华全在表演书法创作。受访者供图
戴宝南在山间拍摄。受访者供图
成都市老年大学合唱班。本文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吴梦琳摄
成都市老年大学舞蹈班学员。
编者按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一年一度重阳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如今的老年生活,已经与从前大不一样。这些天举行的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不仅台下观众是老年人,台上的演员同样也有很多老年人。
实际上,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群体对于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加旺盛。在老年大学,便涌现出一批“学霸”,要么数十年如一日不缺课,从学员学成老师;要么紧跟潮流,善于创新,photoshop、H5等新技术耍得十分娴熟;还有夫妻成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进步。他们不仅是学习一技之长,更是颐养心性、享受快乐。看完他们的故事,也会让年轻人觉得,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活出精彩呢?
重阳节将至。10月25日,记者走进四川老年大学,摄影、合唱、舞蹈、书法、文学……每周一至周五,这里各种课程总是十分热闹。记者在校园里转了一圈,发现不论什么课程,学员都十分认真,课后,不少学员都围着老师问问题。
如今,庞大的老年群体,让老年大学成了香饽饽。取得入学资格的学员,非常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有些甚至成为让年轻人都佩服的“学霸”。
每天练字6小时 七旬老人“变身”书画老师
在四川老年大学里,记者见到75岁的陈华全。以前,他是该校业余书法班的学员,如今变身为四川老年大学书画院书画创作部教师,下周将迎来他主讲的第一堂视频“书法课”。
此前,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博客小镇“金秋放歌”书画作品邀请展中,陈华全的书法作品,与来自专业院校的学员作品一起,受邀同台展出。不仅如此,在金沙、宽窄巷子等社区,也留有他的笔墨。
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刻苦努力。“我喜欢练字,现在每天平均要花上6个多小时练习。”陈华全告诉记者,他在5岁左右,受家庭熏陶便酷爱写字,但以前一直都是写钢笔字。退休后,2002年开始到老年大学学习,成为一名书法班学员。上课期间不仅几乎未缺一次课,每天还坚持在家里练习。
吃完早饭,泡杯热茶,陈华全便站在书房里挥毫,像上班打卡一样,极其规律地开启“6小时练习制”。他最擅长写行书和隶书,常常把自己练习书法的心得做成PPT与同窗交流,比如,不同字体的特点、不同笔画的书写讲究、细节处理造成的不同表达效果等,还主动参加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的“导师面授”。
认真的学习态度,让他进步速度惊人。目前,身兼四川老年大学书画院书画创作部成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多职的陈华全,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我不写丑书,不炫技。”陈华全说,就算是写行书,他也是写老百姓认识的字,其书写的《中华常用4000字》,卷长38米,气势恢宏如《清明上河图》。
老人也“疯狂” 作品入选全国性展览
如果你认为老年大学是老年人混混日子找找乐子的地方,那就大错特错了。
四川老年大学的摄影班,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创作班,学生既要学习相机内部结构、照片成像原理、美学基础、哲学理论,还要参与野外摄影采风,学习照片后期处理,“甚至比有些大学课程还要系统。”学员段弘彬说。
段弘彬今年68岁,是创作班学员。她所在的摄影二组的作品《保健品的疯狂》,刚入选“2017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这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高水平摄影展览。
团队把《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世界名画结合老年人生活进行改编,选角进行拍摄。比如《保健品的疯狂》就借用古典长卷的形式,配以白色背景,演员们神态夸张,用推销、购买、痴迷、上当、发现五个部分,把老年人生活中对保健品的痴迷展现得淋漓尽致,又显得诙谐幽默,提醒老年人慎重对待保健品。“照片的呈现要经过选题、脚本、演员排练、现场拍摄,必要时还要画镜头。”段弘彬说,大家为了把作品推广出去,还自己做H5界面邀请函,获得了2万多点击量。
“白色是高亮背景,人物衣着以深色拍摄效果最佳。”83岁的戴宝南也是摄影班学员,被同学们称为“偶像奶奶”,从photoshop1.0学到photoshopCS,再到photoshopCC,都耍得溜溜转。满头银发的她常常穿着蓝色冲锋衣,一个人背着两个单反相机,翻山越岭拍美景。专家讲座、海螺沟高山营地、乐山云雾聚散佳境……戴宝南在快门的咔擦声中享受着快乐的夕阳时光。
退休前戴宝南是一位研究核电的高级工程师,现在这位资深的“潮”婆婆,常常与摄友一起出行,还亲自组团,联系地接,网购飞机票、火车票……各种网络服务用得十分熟练。
“从小喜欢绘画,现在终于有时间和条件用镜头去圆梦,去看自己想看的世界,况且还能锻炼身体,开阔视野。”谈起摄影,戴宝南总是满脸神采。
夫妻成同学 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在老年大学里,既有好友结伴而来,也有夫妻结伴而来,成为同学,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在成都市老年大学,学员楚前和妻子是手风琴、笛子和箫3个班的同班同学。2015年,楚前进入老年大学学习,学了手风琴、葫芦丝、箫、笛子4门课程。虽然时间不长,但手风琴和笛子都已经顺利考级。在他的带动下,妻子也加入进来。
“她学习时间比我晚,但进步比我快。”楚前告诉记者,自己和妻子都是零基础,连识谱都不会,但学习劲头很足,两人常常一起学习、互相交流、互相督促。“你那个节奏不准确”“这个附点音符没有拉出来”……两人经常为了一个问题在家
里争得面红耳赤。
“我们一周有3天要到学校上课,其他时候都在家里练习,每天充实得很。”楚前说。如今,夫妻俩经常一起参加各类文艺演出活动,进社区、进学校等,还一起参加了省手风琴艺术节等大型比赛和演出。
同样,朗诵班学员常凯生,也和妻子是朗诵班同学。今年71岁的常凯生,从退休开始就在不同的老年大学学习。2013年,他开始在成都市老年大学朗诵班学习,还把妻子带动了进来。不仅如此,他们还加入了很多朗诵爱好者平台,定期举办一些活动。
因为住得远,每次上课,他们都要转两趟车,花费一个半小时才能到学校,但每堂课从不缺席。常凯生虽然年纪较大,但能背诵很多篇目,各种诗词美文,熟稔于心。余秋雨写作的《都江堰》,全文共有3000多字,常凯生也背得溜熟。“其实我就是真的喜欢、真的热爱,愿意用心去背诵。我每天散步锻炼的时候,都会背诵这些文章。”
“学习朗诵,可以说是更加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常凯生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常常在家里举行朗读会,自己和妻子朗诵,古筝十级的孙女则给他们伴奏,其乐融融。
原标题:从学生学成老师 老年大学出“学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