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三农”工作提出很多新概念、新表述,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川作为传统农业大省,平原核心腹地的“天府之国”成都,更是沃野千里,水旱从人。蜀人爱农,蜀地兴农,自古以来皆如此。作为全国农业农村工作“先行区”之一的成都,在全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走出“成都特色”之路,擦亮“成都农业”这一“金字招牌”,必将不辱使命,先行先试。
而位于成都“西控”战略核心腹地的崇州市,因其“四山一水五分田”的地理格局,让这座城市自古以来就和农业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全国新增千亿级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四川省农机化示范县、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和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试点县,崇州人勤而思进,乐而创新,谋而行动,用一次次创新书写着崇州的智慧诗篇,积累了农业农村工作的先进经验,也为“乡村振兴战略”在这座城市落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近年来,崇州市顺势而为,探索构建出“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综合服务”的“农业共营制”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并形成了走向全国的“崇州经验”。
以“农业共营制”经验为蓝本,崇州市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立足小农生产融入现代林业发展,针对林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缺失、生产主体缺失、服务主体缺失等问题,以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放活林地经营权,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林地(木)股份合作社+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林业共营制”,初步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旺、治理有效、生态宜居的绿色发展之路,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和“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贡献力量。
A
培育林地(木)股份合作社,破解“谁来经营”
去年过年时,崇州市街子镇67岁的老人吴建清“破天荒”地给几个孙子辈发了压岁钱,“掐指一算,从合作社成立后我就在里面工作,每天80块钱,还管午饭,去年我就挣了2万多块钱。”
去年8月,崇州市街子镇凤栖药花谷林地合作社正式成立,吴建清和几位村民一起以林地入股的形式加入了合作社,不仅实现了就业,还可以参与到分红。合作社成立后,依托街子古镇旅游资源优势,凤栖药花谷林地合作社突出“药花”资源,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引领消费风潮。此举大大驱动当地村民发展餐饮娱乐等第三产业,大大提高当地村民收入。
其实,以合作社模式来经营林地,将林农整合抱团,一直以来都是崇州市探索的方向之一。去年3月,崇州市借鉴农业共营制的成功经验,探索在林业上也推行“共营制”。农业职业经理人谢娇与道明镇斜阳村村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这个目标就是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十余年前栽种的树木没人管理,林地变荒山。村民们对这样的林地已经失去希望,基本上不闻不问。去年,道明镇斜阳村106户林农自愿以1101.3亩林地经营权折股,制定并通过合作社《章程》,工商注册成立,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选举产生理事长、监事长,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借鉴现代企业治理机制,通过公开竞聘,聘请谢娇为合作社林业职业经理人。此后,合作社投入生产资金360万元,其中:合作社以《林地经营权流转证》《经济林木(果)权证》向上银村镇银行抵押贷款80万元,林业职业经理人按照聘用合同约定筹资100万元,政府补助林业产业化项目资金18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形成的合作社资产按照筹资比例股权量化。
在分配模式上,谢娇与林农们商量每年每亩100元保底,剩余利润按照1:2:7的分配比例。在确保林农有保底分红的前提下,合作社的收益中,10%留作公积金,20%用以给林农二次分红,70%为职业经理人的佣金。今年8月下旬,季崧林业合作社给林农们首次分红。这次分红的收益来自一些速生药材,合作社106户社员保底分配10万元、二次分红3.56万元、合作社务工工资收入30余万元,社员实现户均增收4100元。“虽然少了点,但是早一点给社员分红,能够让大家更有信心。”谢娇说,随着药材生产周期的完成,三年后就可以让社员“有个满意的收入”。
“我们坚持引林农入社,引导林农自愿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作价折资折股,注册成立林地(木)股份合作社,把千家万户的林农融入现代林业发展轨道,破解了‘谁来经营’。”崇州市委常委王成龙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
王成龙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崇州市共颁发《林地经营权证》79宗、《经济林木竹(果)权证》57本。组建林地(木)股份合作社53个,入社林地6.2万余亩,入社林农5300余户。
而在此其中,崇州市坚持生产经营让林农说了算。理事会代表全体社员负责决策“种什么”,监事会负责监督合作社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职业经理人负责“如何种” ,形成了“理事会+职业经理人+监事会”内部监管机制。从职业经理人聘用、利益分配机制、生产经营决策等林农全程参与。除了“保底+二次分红”外,还采取“纯收益按比例分红”“ 佣金+股份分红”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形成经营主体治理新机制。
B
培育林业职业经理人,破解“谁来管理”
昨日上午,在崇州市街子镇莲经村林业职业经理人甘学冬家的院子里,凤栖药花谷林地股份合作社的社员们围着甘学冬,商讨来年在林地里种植什么药材和花卉事宜。吴建清告诉记者:“有职业经理人带头,我们放心,出力、出地、出钱,我们都乐意。”
“在共营制搭建的产业链上,林业职业经理人的作用至关重要。”崇州市林改办副主任胡浩说:“为培育职业经理人,成都市不仅建立了相关培训考核机制,还出台了产业、社保、金融等扶持政策。”据胡浩介绍,初级、中级和高级林业职业经理人,可在银行享受10万元、20万元和30万元的信用贷款。
“我在拿到职业经理人证书上岗半年后,就可以领10000元的创业基金,还可以凭中级职业经理人证书,在银行享受20万元的信用贷款等。”谢娇说。
出生在农村、父亲是农业职业经理人的谢娇,对土地上的种养事情本来就不陌生。经过专业培训,再加上成都市农林科学院专家团队的悉心指导,谢娇已经是一名合格的林业职业经理人。不到一年的时间,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已栽植白及200亩、黄精200亩、射干200亩、金线莲50亩、凤仙花100亩,建成智能化中药材繁育中心1900平方米。合作社还将通过种植景观带发展林业生态旅游,建成“本草山房”生态康养体验中心350平方米,形成全产业链的生产经营模式。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
“我们坚持在林农家庭承包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情况下,发展林地(木)股份合作社!”崇州市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林农以林地入股,但如何为林农找到好的“带头人”来带领生产,一时成为难题。
崇州市坚持教林农学技术,开展以林业职业经理人为重点的新型职业林农培训,破解了“谁来管理”。
记者了解到,崇州市通过建立教育培训机制。采取自愿报名和乡镇推荐相结合、林业部门审核,抓好经营型、技能型、服务型三类人才培训,培育一批懂林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职业林农队伍,形成“林业经理人+职业林农”专业化生产管理团队。现已培育职业林农623人、职业经理人108人。
其次,崇州市坚持健全认定管理机制。成立林业职业经理人评价委员会,建立林业职业经理人资格等级评定、绩效考核和人才交流制度,已评定初级林业职业经理人87人,中级21人。
此外,崇州强化政策扶持机制。整合涉林项目、资金、政策,制定林业职业经理人享受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补贴和产业、科技、创业、信贷贴息扶持等配套政策,支持林业职业经理人参与林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支持林业经营主体提升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
C
构建林业综合服务体系,破解“谁来服务”
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催生了新的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崇州市引入四川空中农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整合林业服务主体20多家,利用互联网综合信息平台,搭建O2O全产业链服务平台,提供生产资料配送、劳务用工、林业机械施工等“一站式”林业生产服务。同时,引入“土而奇”公共电商,建成“三编创客中心”“龙门山山货集市”,推动林产品线上销售、线下体验,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营销体系。
这些都是崇州市坚持为林产配套,围绕优化林业产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林业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通过不断地探索,破解了‘谁来服务’的难题。”王成龙如是说。
2016年初,崇州市委、市政府在对全市林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紧扣培育百亿现代林业产业,制定了《崇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林业共营制”推进现代林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意见》,按照“确权颁证奠基础、股份改造育主体、基地建设壮产业、抵押融资破瓶颈、完善分配促增收”的工作思路,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活林地经营权,探索实践以林地股份合作社为主的“林业经营主体+林业职业经理人+林业综合服务”三位一体的“林业共营制”新型林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组建林地股份合作社、创新股权量化方式、完善经营管理机制、强化利益分配联结机制,是崇州林业共营制的“四步曲”。截至目前,崇州引导林农自愿以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作价折资折股,工商注册成立林地股份合作社53个,培育家庭林场(森林人家)、涉林企业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86家。依据入社林地位置、栽植林木和栽植时间等因素,确定林地、林木折资折股基准价,锁定入社原始股份;对新增入社的林地、林木从该宗林地有收入起分红,形成“原始股+新增股”“收益股+预期股”的股权机制。
推进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搭建林业科技服务平台,建成公益性林业服务站5个,与川农大、省林科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合作,聘用林业专家56人,组建综合性林业专家大院。建立示范基地1.2万余亩,推广林业新品种42个、新技术11项,形成“专家大院+技术人员+经营主体”“产学研用推”林业科技服务模式。
搭建林业社会化服务平台。依托乡镇林业综合服务站,建成集技术服务、产权交易、生产服务、品牌电商、农村金融、森林资源管护为一体的林业综合服务总部基地两个,提供林业生产“一条龙”服务。
搭建林业品牌运营服务平台,搭建“公共品牌+特色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林业品牌平台,开展林产品“线上线下”销售品种30多个,培育林产品品牌17个,延伸林业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
搭建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探索建立“四站合一”运行机制,完善市镇村三级林权流转交易服务平台。颁发《林地经营权流转证》79宗、4.12万亩,《经济林木(果)权证》57宗、1.49万亩。
搭建林业金融服务平台,依托“农贷通”平台,建立林权抵押贷款“七大体系”,推行“互联网+林业金融”服务。开展《林地经营权流转证》抵押贷款53宗、11211万元,《经济林木(果)权证》抵押贷款23宗、7781万元。
搭建林业智能管理平台,基本建成集林地承包、林地种类、林权价值、林地流转、林权融资等内容的智慧林业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产权明晰、管理规范、服务强化、政策完善的林权管理服务体系。
专家声音
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刘勇
自2015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成都市崇州市创新的林业共营制新型经营体系,是对林改的又一深化探索,是一个多赢的格局。这种新的模式,不仅实现了将林木资源流转进来,重新规划整体山林,种植经济作物,盘活了林地经济,形成新的林业格局,发展林业旅游,一三产业互动,让山在更青更绿更美的同时,也能变成金山银山,为林农带来致富商机和生态效益。
本报记者 赵荣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