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搜索首页 新闻 视频 图片网 更多» 专题 评房网
新闻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从北大四川校友会成员的增长 看成都人才集聚优势

2017-11-22 07:15   来源: 成都商报   编辑: 董乐   责任编辑: 马兰

简阳首栋人才公寓 资料图片

比起传统观念中适合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把目光投向了成都等新一线城市,选择来蓉就业的北大研究生陶树宁表示,“腾讯有天美工作室,华为有研究所,阿里也在成都做云计算,成都这两年在互联网行业势头很好。”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让成都真正成为人才创业兴业的沃土,让人才成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支撑。“新人才观”引领下实践的“人才新政”,真正让人才成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一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因为毕业校友来川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我们打算正式注册,方便管理和发展。”7月初的一天,北京大学四川校友会的负责人邱海明在位于高新区的一栋科技大厦里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放在办公桌上的,是北京大学2017年赴四川就业毕业生名单。

59人的名单里,博士占比高达50%,硕士达40%,广泛分布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银行等诸多行业。其中一半以上为非川籍毕业生,80%留在了成都。比起往年,这个数字有了明显的增长。

引得来还要留得住,让成都真正成为人才创业兴业的沃土,让人才成为成都新经济发展的支撑。“新人才观”引领下实践的“人才新政”,真正让人才成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第一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城市集聚人才资源,形成依靠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源动力。

1

一个互联网人才的选择:

成都是“逃离北上广”的首选

山东人陶树宁是90后,今年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签约了华为成都研究所,做云存储方面的工作。陶树宁告诉记者,他所在的职位与华为深圳总部同等职位的工资只差两千,但面临的生活成本和压力却低了很多。毕业前夕,他还拒绝了北京的一家互联网游戏企业,开出的年薪为30多万。

比起传统观念中适合互联网行业发展的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把目光投向了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如果说非一线城市过去很少有企业能提供有竞争力的工资,那么成都已经以高端企业集聚刷新了大家的印象。“腾讯有天美工作室,华为有研究所,阿里也在成都做云计算,成都这两年在互联网行业势头很好。”

邱海明表示,过去北大毕业生来川就业,多为法律、管理一类的文科人才,近年来医学生、理工科学生的比例大幅增加,成都高新区、经开区等区域的人才引进力度尤其强劲,“在成都做生物医药健康产业的、做互联网大数据的、做电子科技研究的,都不乏北大学子的身影,说明成都对这类人才展示出了极大的吸引力。”

2

住得上房、安得了家、留得住心、成得了业

政策人性化着眼人才后续培养

“不唯地域、不求所有、不拘一格”,今年4月,成都提出“新人才观”,围绕人才的落户、安居和发展等问题出台系列配套政策,在成都刮起了阵阵旋风。今年7月19日,成都再次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被誉为“成都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惠及面最广、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让成都在新一线城市掀起的“抢人大战”中抢占先机。

“来之前,我认真对比过武汉和郑州提供的政策,成都的人才政策对人才的照顾更人性化。”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博士杨宗玉告诉记者,他更看重成都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后期培养和跟踪比较成熟,“对人才而言,钱不是最重要的,要让外来人才住得上房、安得了家、留得住心、成得了业才是最重要的。”

“住得上房、安得了家”,首先要解决人才安家落户的物质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人才,成都提供了人才绿卡、青年人才公寓等配套政策。

优惠的政策引来人才,又如何让人尽其用?这更考验城市对人才的长期吸引力,也就是杨宗玉等人才看重的“留得住心、成得了业”。“成都将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成都将充分利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区三区联动、政策叠加优势,继续深化改革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3

既要招来女婿也要养好儿子

最受海归青睐第三城

吸纳川内名校众多毕业生

“人才新政”的风暴刮过,成都的人才结构和创新驱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自《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发布以来,根据成都市委组织部的统计,从7月20日新政实施起到8月29日,仅40天,就吸引超过4.8万的人才落户成都。今年8月,猎聘网发布《2017年人岗争夺战及职场流动力大数据报告》也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排名中,成都居于全国第三。今年8月,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招聘联合在北京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成都成为了最受海归青睐的城市第三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科大校长李言荣透露,以前,电子科技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流向了珠三角、长三角,留在成都的比例仅有10%左右,但现在,有42%的电子科大毕业生留在成都。他认为,这个变化和成都这两年的产业结构、宜居环境、城市定位以及对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视密不可分。而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众多川内名校,每年都为成都不断输入新生力量。

“一座城市的生命力取决于年轻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一种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国际化人才高地,必将推动成都发展新经济的进度、力度和深度。但首先,成都对外向全球借智借脑,对内深化改革活化用人机制的决心,已经让成都站在了最适合新经济成长城市的位置。成都商报记者 钟茜妮

原标题:从北大四川校友会成员的增长 看成都人才集聚优势

网友跟帖仅表达其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全搜索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本日 本周 本月
关注排行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