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如果沿着成简快速通道,穿越龙泉山一号隧道、二号隧道,很快就可以看到脚手架林立,轰鸣的压路机来回忙碌,一个接一个工地延伸至远方——这里是简州新城。
如果你有兴致,绕着龙泉山往北走,很快就能看到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金堂片区——这里有一个硕大的油橄榄主题公园,站在山顶举目四望,目力所及就是淮州新城。未来,从这里到成都东客站,只需要18分钟。
简州新城以南的三岔湖附近,成都天府空港新城人才公寓一期及配套商业工程已经启动,很快就将高楼林立。
今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战略。这个被成都市民称作“十字”方针的城市战略,让成都城市格局进入新时代——龙泉山由外围生态屏障变为城市中央绿心,一侧是中心城区,延续着巴蜀文明和天府文化;另一侧则是东部城市新区,是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由锦江时代的“两江环抱”,到龙泉山时代的“一山连两翼”,成都城市格局正迎来千年之变。
从“单极” 迈向“双城”
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
“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城名未变,城址未易,这是成都的历史文化魅力。一同延续的,还有城市格局,唐代名将高骈为抵御吐蕃、南诏进攻,扩建成都城池、改造水系,形成了成都“两江环抱”的城市格局。
然而,这一格局已经使得人口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截至2016年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经达到2030万人。而且正以每年50万人的速度新增,主要聚集于中心圈层。摊大饼般向外扩张,人口容量逼近极限,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如何解决“大城市病”?
调整城市战略布局,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规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成都确定“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的城市空间战略,重塑城市经济地理,从优化城市空间开局起步,推动城市发展战略调整。7月2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进一步明确:着眼城市产业发展战略目标,优化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着眼城市均衡发展和外溢能力提升,优化中心城区布局;着眼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功能区布局。
自古以来,成都城市处于成都平原东西两侧的龙泉山和龙门山两条南北走向山脉的相夹地带。新契机促使成都跨越龙泉山,由“两山夹一城”变为“一山连两翼”。成都平原东侧边缘的龙泉山脉将成为未来城市的“绿心”,成都由此从“单极”进入“双城”时代。
着眼未来50年乃至100年发展,成都学习借鉴中央设立雄安新区的战略思想,实施“东进”战略,高标准规划建设“三城一心”——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城市绿心产城相融的功能板块,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重心东移,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打造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产业新城、彰显天府文化的东部家园。
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李后强看来,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新格局,“跨越龙泉山,成都天地宽。成都‘东进’战略具有历史转折点的意义。”
从圈层结构 到多中心支撑
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
成都国家中心城市产业发展大会上,成都宣布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范围扩大至原一二圈层的11个行政区加高新区、天府新区,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进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区非核心功能,带动全域均衡协同发展。这意味着,这些从前还是“二圈层”的地方从此也被归入成都市中心城区。成都加快构建起“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
城市总规修编也随即启动。
今年11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开始征集公众意见。这一版规划里,明确提出,空间格局上,成都以五大功能区为统领,优化城市空间结构,重塑产业经济地理,构建多中心、网络化、生态型的全域空间模式。
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解读,从传统的 GDP 导向和生产导向走向生态优先、以人为本、共享发展,这是国家新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新一轮总规价值观的重大转向。此次城市规划,突出发展价值观转变,治理 “大城市病 ”,让城市更宜居;突出高端高效绿色发展,推动城市转型升级;强化区域协同,促进成都与周边互动发展。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应该充分学习北京的经验,强化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出作为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实现与周边城市互动互济发展。”李晓江表示,成都必须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经验,推动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功能空间重构,疏解非核心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城市群的崛起。
而此次,成都新一轮的城市总规从成渝城市群、四川省和成都平原城市群三个层面,针对性提出了差异化的区域协同目标和策略,加强成都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促进成渝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成都的“多中心支撑”,引起众多专家共鸣。北京大学中国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陈可石认为,大城市不是摊大饼式的城市蔓延,应该是由无数个独立的“城市组团”有机组合在一起--每个组团提供一系列独立的就业和服务,并通过一个快速运输系统与其他组团连接,最终创造出大型城市里所拥有的经济机会和社会机遇。
把“筑城” 放优先位置
增强产业承载力和人才吸引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东进”的影响力逐步凸显,空港新城、淮州新城、简州新城的变化喜人。
11月30日,成都天府国际空港新城,52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达306亿元,涉及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和公共服务三个重点领域,包括人才公寓、幼儿园小学以及体育公园等。
尤其亮眼的是,沿环湖路选址启动一批人才公寓项目建设,包括蓝绸带社区人才公寓、新民人才公寓、三岔镇人才公寓一期、二期、三期等,同步配套中小学、幼儿园、社区综合体、体育公园等公建设施,吸引更多创新创业人士来此落户就业。
此外,这里还有小街区、慢行交通、智慧城市等人性化城市设计。
“筑巢引凤”,这里不仅仅是产业新城,更有众多商业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正在建设中。空港新城正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临空型产业和新经济产业,大力推进天府国际空港新城重大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建立相关产业领域龙头企业信息数据库,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在简州新城,总投资100亿元新增5大新经济产业项目刚刚落户;2017~2018年计划实施建设项目46个、总投资340亿元;成安渝连接线、成龙简、阳安大道等5条外联道路正在加快建设;规划上,简州新城营造理念从“产、人、城”升级为“城、人、产”。
在淮州新城,已经累计引进中节能、法国空客、中航工业、环能德美、巴莫等项目290余个,协议投资超700亿元。这半年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三纵三横”市域快速路网,启动遂成铁路成都东站到淮州新城公交化改造等,未来,从这里到成都东客站,只需要18分钟。
产业新城欣欣向荣,崭新的发展格局正在成型。可以想象,这里即将汇聚众多人流、物流、信息流,这里,将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主战场”。
打开全方位 开放格局
在世界格局调整中寻找机遇
在淮州新城,一个铁路编组站正在规划中,未来,这里与青白江国际铁路港、重庆物流枢纽互联互通,这里的众多“成都造”将融入“一带一路”和“蓉欧+”战略,打开欧洲市场。
城市格局之变,也打开了成都的全方位开放之门——随着“东进”战略的推进,成都打造成渝相向发展的新兴增长极,辐射带动川东地区,按照《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与重庆共同构建支撑西部大开发、大跨越的城市共同体;面向“一带一路”,通过天府国际机场、成渝高铁、长江水道的连接联通,接入空中丝绸之路和海上、陆上丝绸之路,打造辐射东亚、南亚、欧洲的国家向西向南开放门户城市。
特别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后,成都奋力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从第一轮开放中的“内陆腹地”,迅速成为“开放前沿”,成为距离欧洲大陆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门户。
成都视野越来越开阔。产业格局上,成都以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核心为导向,创新要素供给、培育产业生态,构建新经济时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并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通道建设上,成都正在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还将以建设中西部国际门户城市为突破口,构建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与越来越开阔的城市格局相对应的是,成都的目标越来越高远。对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两阶段”战略安排,成都明确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建强区域中心城市、站稳国家中心城市、冲刺世界城市。
“成都定位不断攀升,实现了由省会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三级跳’,并正在向世界城市迈进。”在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看来,在此背景下,成都“东进”的提出,不仅是城市空间和发展重心的转移,更意味着成都城市格局的千年之变和产业发展的百年迭代。
成都商报记者 叶燕
原标题:格局之变 从“单极”迈向“双城”成都开辟城市永续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