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 王玲 摄影 刘杰)2月25日报道 春踏青、夏避暑,秋养生、冬赏雪,发展生态茶业、蓝莓采摘、体验羌族文化…在成都邛崃市境内的南宝山山脚下,藏着一个可爱的小山村——直台村。别看这只是一个小村落,但是未来这里将成为离成都市最近的羌族聚集村、羌族文化体验区、休闲避暑旅游胜地。
小小村子,如何发展成为旅游胜地呢?成都市人大代表、直台村村支部书记陈学平在接受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在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动下,村民们将这里的好山好水利用起来,结合羌族特色文化,发展起了以茶叶采摘和蓝莓采摘为主的现代生态农旅游业。“未来直台村将以现代农业带旅游、以羌族文化带旅游,打造出一张全新的乡村旅游名片。”
成都邛崃有个小乡村 努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来自汶川和青川的约1200名村民来到成都邛崃南宝山直台村安家。他们的到来,让这片山水有了人气和生机。这里位于邛崃南宝山脚下,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生态气候环境十分优越,尤其是夏季,和成都的温差在5—6摄氏度,更是称得上避暑胜地。居住在直台村的村民发现,夏季的时候不时有人到南宝山避暑游玩,但因为并不是旅游景区,所以游客的住宿、交通、停车等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游客只能当天往返,并不能尽兴。
陈学平告诉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村民开始将自己的住房改建、装修,成为一个小型农家乐,为游客提供基本的住宿、停车、吃饭等接待服务,效果很好。村民初尝甜头后,为了让直台村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也让村里收入更高,荷包更鼓,大家开始摸索直台村的“致富之路”。独特的气候、土壤环境是这里的一大优势,从汶川迁过来的村民身上还自带着一种资源——古老的羌族文化。利用这些优势,直台村开始发展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
而乡村振兴的政策更让陈学平看到了乡村发展的新契机,成都市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上提出“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全力做好农业农村品牌创造、品牌输出和品牌营销三篇文章”。陈学平说:“无论是旅游还是生态农业,都需要打出特色、打出品牌,乡村振兴才更有力量。市委的政策令我们振奋!”
产业链式旅游品牌初具 完善村里硬件设施是保障
按照成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直台村也尝试探索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有了口碑,也带来了人气,然而一些问题却开始显现,“以前希望游客多一点,但是现在发现,游客来得太多了,村里的道路满足不了大量游客的自驾需求,停车场根本不够,住宿的地方也紧张起来,甚至夏季避暑旺季的时候,村里的饮用水都不够。”
陈学平告诉记者,因为村子建设之初,并没有考虑到要,所以发展到现在,直台村的基础设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了。尤其是道路、停车场和水源这三个方面,缺陷特别明显。“尤其是饮用水,因为最初只规划了能够满足村民需求的饮用水源,所以现在村里游客稍多,吃水就成了问题。另外还有住宿和停车位不够的问题。”陈学平说,“这给我们启发,做好了品牌,还必须要完善基础设施,扩大接待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作为市人大代表的他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希望在完善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获得更大的支持。“一是希望给村民更多的优惠政策,让村民修建更多用于住宿的房屋和停车场,二是对全村的道路进行改造升级,三是支持村民扩建更多的水源,满足更多人的用水需求,同时,他还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羌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给予羌族文化发展传承的平台和保护政策,以此带动地方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直台村的乡村旅游品牌,从最开始的小小农家乐,发展到以生态茶业、蓝莓采摘为主打品牌的现代农业,再到要将其打造成为离成都市最近的羌族聚集村、羌族文化体验区、休闲避暑旅游胜地,一步步的跨越,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果。陈学平说,直台村虽小,但依然在实施功能分区、合理布局产业,虽然目前为止,村民的生活水平还没有彻底改变,但是他知道,在不久的将来,直台村“生态茶业+蓝莓采摘+羌族文化体验”的旅游模式一定会被更多的人知道,直台村的美好未来指日可待。“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像总书记考察的战旗村那样,成为乡村振兴的明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