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搜索新闻网(实习记者 范鱼)5月16日报道 藏弦胡、彝弦胡、马骨胡……这些乐器的名称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相当陌生,称它们为胡琴中的“大熊猫”一点不为过。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以最原始的风貌留存在广大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未被推广,甚至许多专业音乐人都未闻未见。
晚会现场
5月15日晚,一场少数民族胡琴演奏听觉盛宴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该晚会是国家艺术基金《胡琴音乐人才培养计划》的成果展示演出,历时近两个月的学习,来自全国各地的20名精英音乐人把自己的所学所得汇聚成一场演出,带来了藏、彝、侗、壮四个篇章的胡琴演奏。
蜀派二胡传承人 传承西南少数民族胡琴魅力
刘雅兰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女孩,目前任教于四川音乐学院,同时也是蜀派二胡的传承人。刘雅兰告诉成都全搜索新闻网记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胡琴音乐埋藏在乡土之中未被发现和保护”。
胡琴展览
这次的项目是全国首次以国家级别的形式对少数民族胡琴开始进行整理、保护、传承。“拿我们四川地区而言,就有众多的民族地区,这次让我开始把各民族的性格带入音乐中,真正的走到我们脚下的土地,挖掘属于我们的民族文化”。
在提到如何传承时,刘雅兰说:“我想用少数民族胡琴带给我的新感受去开辟新的领域,在创作方面更多地加入这些元素。”作为一名老师,刘雅兰希望她能成为一枚火种,让自己的学生在课上能够感受西南地区胡琴音乐的魅力。
收藏40余件胡琴 要建民族拉弦乐器展示馆
留着大胡子,身材健壮,典型的北方汉子形象。记者见到何翔时,他正一个人在后台把弄着两把胡琴。何翔在青岛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胡琴文化馆,致力于胡琴的推广。“我就是专职做胡琴推广的,在我的文化馆里常常有公益的文化沙龙、讲座。”据何翔介绍,目前文化馆内收藏了40余件胡琴,其中最多的是二胡,之后加入了京胡、高胡等等。
“前两年我开始收集少数民族胡琴,现在馆里有一把马骨胡和一把藏弦胡。”在当晚的表演中,何翔用一把亲手改良后的藏弦胡进行了演出。“许多的少数民族胡琴保留了原始的风貌,但并不那么适用。在今后的传承中注定也要或多或少的改良。”
在此次来蓉系统学习之后,何翔想在五到十年内扩充资源、深挖民族拉弦乐器,创立一个中国民族拉弦乐器展示馆。他希望在展馆里能有丰富的历史典集,并且不定时进行演绎交流,以这样的方式把少数民族胡琴艺术发扬下去。
90后研究胡琴 把胡琴推广到日本去
93年的赵唯壹是此次20名学员里年纪最小的一位,长相白净,穿着时髦,或许不了解他的人并不会将其和“胡琴的国际推广者”联系在一起。“日本是一个受西洋乐器影响较大的国家,他们的音乐在形不在意。我在日本呆了4年,之前主要做二胡艺术的推广”。赵唯壹告诉记者,在此次学习中自己相较于其他人而言获益更大。作为一个年轻人,能获得参加系统培训学习的机会很荣幸,并且在这里的同学实则都是前辈,是一次双重学习。
“在这次培训前,国外表演的时候我常常思来想去只有一首《茉莉花》能代表中国,但这次之后,我看见了这么多土地深处的民族乐器,我开始觉得中国的民族这么多,随便拿一件出来就能代表中国”。赵唯壹说,这次回到日本,会从文化上和表演作品创新上去推广普及我国的胡琴音乐,让世界听到民族的声音。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胡琴音乐人才培养项目在这场音乐的盛宴中圆满落幕。所有的学员像种子一样撒向全国,而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也将在一次次的保护、传承中生生不息、源远流长。